实施文化强区战略,是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建成全面小康和建设美丽朝天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我区文化软实力和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为了推动我区文化强区战略实施,区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于5月下旬—6月上旬深入曾家、麻柳、青林等10多个乡镇以及区文广新局等有关部门,对我区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开发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开发工作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紧抓灾后重建、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和国家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大机遇,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开发,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强化组织领导,文化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省、市有关决定精神。结合朝天实际,区委六届三次全会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川陕结合部文化强区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我区文化工作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工作措施。成立了由区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文化强区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了对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有关要求,组建了区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实现了文化行政职责合理集中,理顺了工作关系,增强了工作活力。
(二)加快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文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目前,区图书馆、文化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建成并向社会开放,区图书馆通过国家三级馆评估,城区3D影院开业运营。朝天红军文化园、羊木战斗纪念碑等项目进展顺利。文化惠民工程顺利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建设进展顺利,农家书屋实现村级全覆盖,乡村公共文化“五小细胞”建设有序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全面完成,山区无线数字电视和广播“村村响”工程顺利实施,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三)科学编制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良好。科学编制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朝天区建设川陕结合部文化强区中长期规划》已通过专家组评审,蜀道文化、麻柳刺绣、生态养生、红色文化四个专项规划编制基本完成。根据规划,我区将建成以生态养生文化园、民俗文化园、红军文化园、现代文化园四大文化产业园区,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加大了文化产业项目和资金争取力度,全面完成了秦巴项目编报工作,规划项目资金量位列全市第二。充分发挥我区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和现代农业、旅游、工业深度融合,提高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和附加值,经济和社会效益较为明显。加强了文化市场执法监管,对出版物印刷、复印、网吧经营、卫星电视接收设施、娱乐和演出场所开展了专项治理工作,促进了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四)加强保护开发,文化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加强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深入开展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区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落实了职能部门和属地文物保护责任机制。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采取文化旅游节会、学术研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种形式,全面加强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宣传、推介工作。重点加强了麻柳刺绣非遗保护传承,编制了麻柳刺绣教材,设立麻柳刺绣传习所,推动麻柳刺绣进课堂,加大了保护传承力度。完成了红坪县苏维埃旧址和大安寺保护及修复规划,成功举办了多届曾家山避暑节、首届核桃文化节和养生文化研讨会,编辑出版了蜀道文化、民俗文化、养生文化、红军文化系列丛书,朝天特色和风格的地域文化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五)广泛开展活动,群众性文化进一步繁荣。认真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和文化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广场活动等载体,广泛开展歌咏、读书、书画、健身、农民运动会、科普等各类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广场舞培训活动,对场镇广场文化活动进行了规范。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歌曲《大道朝天》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文化传播深入开展,朝天电视台、广播、门户网站等媒体新闻宣传效果明显,充分发挥了党委政府“喉舌”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尽管我区在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问题。
(一)对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一是部分乡镇和部门对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文化强区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缺乏。二是部分领导干部对文化工作内在规律把握不够,对文化的商品属性和社会属性认识不充分,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一手软、一手硬”,文化产业发展意识较为淡薄。三是对文化建设的考核工作有待加强,考核体系还需完善,考核结果运用还需进一步重视。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一是文化机构设置不完善。虽然机构改革实现了文化行政职责合理集中,但未在乡镇设置文化站所,全区25个乡镇均无文化专干,导致上下衔接不畅。同时,省上整合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后,有线电视服务职能与文广新局剥离,服务质量受到影响。二是城乡文化基础设施总量不足、规模偏小,发展不平衡。城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滞后,体育场所对外开放不够,群众性文化活动无场地开展。特别是一些偏远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缺乏,难以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三是文化设施管理有待完善。城区公共文化设施作用发挥不充分,村级图书室、阅览室利用率低,设施设备闲置严重。四是文化经费投入不足。文化投资渠道单一,财政投入不足,多元化文化投资机制尚未建立。文化中心、影剧院、体育场、明月峡景区等文化灾后重建资金差口4000余万元,债务化解难度大。
(三)文化产业发展缓慢。一是文化产业规模小,缺乏龙头骨干企业,市场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明显。例如,麻柳刺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气大,但这种资源优势却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二是文化市场还需开拓,文化服务特色不鲜明,品种不丰富,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调查组在调查中发现,朝天城区仅有两家书店,大多数场镇没有一家书店。三是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和弘扬不够,文化产品特色不鲜明,特别是朝天城区文化特色不突出,没有“唱得响”的城市文化名片。
(四)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是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由于基层文化机构被撤销,乡村基层文化人才短缺,基层文化工作缺乏管理指导。二是文化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匮乏。区广播电视台、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企事业单位人手不够、人才缺乏。熟悉国家文化法规政策、擅长媒介市场运作的经营管理人才短缺。三是文化执法力量薄弱,监管手段落后。区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核编7名,实有4人,开展工作只有2人,无高科技检查装备,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区委决定精神,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准确把握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牢固树立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同等重要、同步发展的思想观念,把文化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二是逗硬目标考核。进一步加强对文化改革发展成效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目标考核,科学制定考核办法,重视考核结果运用,调动各级各部门推进文化强区战略的积极性。三是加强对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区委文化强区战略的宣传,营造全社会重视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发展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一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快竣工红军文化园、羊木战斗纪念碑等重点项目。加快区文化馆、图书馆、城区文化广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和设施配套工作,将文化基础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健全区乡村三级文化服务设施。深化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突出建管结合,完善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机制,充分发挥农村书屋、基层文化活动阵地的作用。二是科学设置机构。按照有关要求设立乡镇文化站所,配备专职人员。区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要加强与四川广电网络的工作协调,加大对电视网络维护投入,提高数字电视服务质量。三是努力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强对公共文化产品、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经费支出,保障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四是广泛开展歌舞、健身、文化下乡等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五是加大文化市场管理力度,充实执法人员,增加监管力量,开展联合执法,净化文化环境。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升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是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尽快出台《2012—2016年川陕结合部文化强区实施规划》,编制完成蜀道文化、民俗文化、养生文化、红色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文化产业专项规划,起草完成《朝天区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意见》,建立健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二是大力培育文化产业。加大文化产业项目引进和实施力度,加快“一中心两大展示区三大产业园”(朝天城区文化产业综合服务中心、青林乡红坪县苏维埃遗址保护展示区、大安寺佛教文化展示区、明月峡蜀道文化产业园、曾家山民俗养生文化产业园、麻柳刺绣文化产业园)建设进度,着力把文化资源转化成产业品牌,形成产业带动力,做到文化产业和现代农业、旅游、工业深度融合。三是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开拓电子音像、电影、广播电视节目、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演艺娱乐等文化产品市场,打造一批文化领域骨干企业。四是加大文化精品创作力度。利用朝天文化资源,壮大优势文艺品牌,创新文化产品,使富有时代特征、具有川北风格、朝天特色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大力实施“省级文化先进县(乡镇)”、“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程。五是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信贷支持、招商引资等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一是制定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出台加强公共文化机构和队伍建设意见,落实公共文化人员编制标准和比例。二是以文化专业技术人才、业余文化骨干、文化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有效解决公共文化人才短缺、队伍规模偏小问题。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入和激励机制。有计划地培训现有人才队伍,积极从机关、学校、群众中挖掘文艺人才,在实施全区性重要文化项目或重大文化活动时,实行整合联动。建立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