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滴滴出行”是一款打车软件。2012年,在北京中关村诞生,9月9日正式在北京上线。它改变了传统路边拦车的打车方式,利用移动互联网,将线上与线下相融合,从打车到上下车全程使用线上支付。2015年10月20日“滴滴出行”在我市上线,目前,已开通了顺风车、快车、代驾等业务。
如今,利用互联网购物已不稀奇,可利用网络出行你听说过吗?
最近,一款名为“滴滴出行”的打车软件在我市悄然兴起,不少市民已开始“尝鲜”,享受这款软件带来的便利与快捷。
“滴滴出行”是什么?和传统打车方式相比有何区别?乘客安全能否得到保障?5至7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记者体验:手机下单方便快捷
6日下午3时,记者在手机上下载“滴滴出行”软件,在电子路菜市场打开该软件,界面出现了一张地图,全是记者身边的地理位置信息。
按照提示,输入出发地点和目的地后,界面上显示附近有10辆车,按下“呼叫快车”后,1公里内的2辆车开始“抢单”。最终,抢单成功的驾驶员个人信息出现在记者手机界面上,不仅有驾驶员姓氏和电话号码,还有车牌号、目前位置、预计到达时间等。
在接到“滴滴出行”驾驶员打来的电话并确认位置后,约1分钟一辆黑色的轿车便停在了记者面前,随后开往目的地。到达后,该款软件显示车费6元,记者通过微信钱包支付,完成后给予驾驶员评价,此次打车就算完成了。
市民声音:点赞吐槽各不同
“我觉得滴滴打车挺方便的,避免了高峰期站在路边苦等出租车尴尬,若是不小心掉了东西在车上,因为有车主个人信息,可以及时要回。”市民王洁告诉记者。
和王洁一样,市民吴先生认为“滴滴出行”给他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我的工作单位离市区较远,平常很少有出租车经过,每次都要等很长时间,现在有了这款软件,可以通过手机通知附近的车辆来接。”
但也有市民对此持反对意见。
“我市出租车起步价为5元,‘滴滴出行’最低消费6元,无论从成本还是时间上来说,我更愿意选择即招即停的出租车。”市民李盛说,这些人均为私家车辆,没有取得合法的营业执照,从个人安全角度方面考虑,出租车显然更可靠。
公司回应:审核严格有保险
据负责我市“滴滴出行”的负责人王梁颖介绍,“滴滴出行”业务目前以私家车为主,快车车型要求裸车价7万以上、车龄在6年以内、司机驾龄1年以上,且男司机年龄在22周岁至55周岁之间,女司机年龄在22周岁至50周岁之间,同时要求司机无不良行驶记录和重大事故的交通违章记录。
王梁颖说,在车费计价上,“滴滴出行”没有起步价,按时长和里程总和收费,最低消费6元。
针对市民担心的安全问题,王梁颖解释,他们对驾驶员有严格审核,想要注册成为“滴滴出行”驾驶员,必须提供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车辆照片和车辆保险单,且驾驶员的身份信息在乘客手机上实施透明化。
“如果乘客在乘坐过程中与驾驶员发生纠纷,可以通过手机或拨打电话4000000999投诉驾驶员。同时,我们也为每位乘客购买了《驾乘人员意外伤害保险》,最大限度的保障乘客安全。”王梁颖说。
记者从市运管处相关部门了解到,“滴滴出行”中的车辆基本上是私家车,驾驶员大多没有经过相应的培训,车辆也没有道路营运许可证,再加上购买保险不到位等因素,市民应谨慎乘坐。
“交通运输部正在制定今年网络预约出租车管理办法,目前尚未出台,主要针对专车平台使用私家车从事非法营运以及低价促销扰乱运营秩序等问题,希望届时可以给司机和乘客的权益带来‘双保险’。”市运管处相关工作人员说。(记者 赵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