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笔龙桥 黄应泰画
唐朝时的筹笔驿应有720亩田地,配备8匹以上驿马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唐·李商隐《筹笔驿》
筹笔驿,是蜀道上极为著名的古驿。
当年,诸葛亮在此写下千古名篇《后出师表》。历代诗人也多有题咏。后来,毛泽东主席也曾手书唐代诗人李商隐、罗隐的诗《筹笔驿》。
筹笔驿,位于素有“秦蜀锁钥、川北门户”的广元市朝天区境内,也是剑门蜀道的著名古驿。
筹笔驿(又名朝天驿),具体位置在今广元市朝天区朝天镇朝天村,位于明月峡景区北门至朝天城区小中坝一带。
孔明伐魏 在此写下《后出师表》
“筹笔”之名,最早即见于中唐诗人陆畅诗《筹笔店江亭》:“九折岩边下马行,江亭暂歇听江声。白云绿树不关我,枉与樵人乐一生。”此后,陆续出现了晚唐诗人杜牧、殷潜之、李商隐、薛逢、薛能、罗隐,宋代诗人石延年、文彦博、张方平、文同、李新、陆游、孙应时,明代诗人傅振商,清代诗人王士祯、李调元、张问陶等题咏筹笔驿的诗词。
金牛道循嘉陵江段的开辟,是三国时蜀汉开发的一大创举。而筹笔驿的存在及其史传,说明蜀汉丞相诸葛亮(字孔明)曾尝试溯嘉陵江进兵汉中,以缩短路程。
相传诸葛亮出师伐魏,曾驻此筹划军事运筹帷幄而得名。另外,诸葛亮千古名篇《后出师表》也是在此地写成的。《后出师表》作于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比《前出师表》晚了一年。此时正值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预期成果之时,为消除各方阻碍,在第二次北伐临行之际,驻扎在筹笔驿的诸葛亮向后主刘禅献上了《后出师表》。
据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金牛成都驿道”所载,筹笔驿当为中唐以后设置。
贞元二十年(804年),唐代散文家柳宗元的《馆驿使壁记》记述,唐时以首都长安为中心,有七条重要的放射状的驿道,通往全国各地。其中的一条是从长安到西南的金牛驿道,自长安经兴元(今汉中)、利州(今四川广元)、剑州(今四川剑阁)、成都、彭州(今四川彭州)、邛州(今四川邛崃)直达今川藏地区。而主要驿站筹笔驿正好处在从长安到西南的金牛道上。据此,可以推断,唐贞元二十年(804年)左右,筹笔驿已纳入全国驿站规划建设,或已初步建成、投入使用。
另据唐代诗人刘禹锡《山南西道新修驿路记》所载:“开成四年……于是因年有秋……自褒而南,逾利州至于剑门,次舍十有七,同节度副使石文颖董之。”说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筹笔驿已全面建成。
历代诗文“点赞”广元筹笔驿
筹笔驿建成后的17年,即唐玄宗大中十年(856年),晚唐诗人李商隐辞去梓州幕府职务还京,途经筹笔驿,有感于诸葛亮雄才大略却功业未竟,写下了怀古诗《筹笔驿》:“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唐代结束了数百年分裂割据的状态,开创了全国统一的新局面,邮驿的制度建设,驿站的修缮扩建,驿路的水陆相兼,四通八达,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朝代。但光阴荏苒,退出历史舞台的驿站建筑却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仅留下一个发人幽思的名字而已。由于实体的消亡、资料的匮乏,让人们难以了解驿站的全貌。但我们可以通过历代诗文,了解驿站建设的点点滴滴。
“唐代驿馆一般设在大道要冲,或傍依江河”(张晓军《驿骑星流——中国驿站新考》)。“驿站修筑在驿道上,驿舍最好要视野开阔,地势敞亮”(李德辉《唐宋时期馆驿制度及其与文学之关系研究》)。
迎来送往 唐朝筹笔驿约有720亩
古时,为了取悦、奉承来往官员,很多驿馆建有楼台亭阁,或因山就水,或凿池植树,营建有四时美景的内部景观。筹笔驿的南边就建有“鸣玉亭”,北边建有“怀古亭”。如(宋)文同《鸣玉亭,筹笔之南》诗云:“层崖高百尺,亭即层崖下。飞泉若环佩,万缕当檐泻。坐可脱赤热,听宜彻清夜。亭前树肤剥,为系行人马。”(宋)张方平《雨中登筹笔驿后怀古亭》诗云:“山寒雨急晓冥冥,更蹑苍崖上驿亭。深秀林峦都不见,白云堆里乱峰青。”而(唐)陆畅《筹笔店江亭》诗中的“江亭”就是指筹笔驿后的怀古亭。千里奔波的行旅之人,到达驿站,可以在驿站的林丛荫绿、水光爽气之中得到休整,一洗风尘,有宾至如归之感。
为保证驿站的正常运转,唐朝规定,“全国各地的邮驿机构,各有不等的驿产,以保证邮驿活动的正常开支。这些驿产,包括驿舍、驿田、驿马、驿船和有关邮驿工具、日常办公用品和馆舍的食宿所需等等”(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据(北宋)王钦若编修的《册府元龟》(卷十八)载,唐朝上等驿,拥田达2400亩,下等驿也有720亩的田地。这些驿田主要用来种植苜蓿,解决驿马饲料问题,也种植粮食和其它经济作物来用作驿站的日常开支。(唐)李林甫编修的《唐六典》规定,陆驿上等者每驿配备马75至60匹不等,中等驿配45至18匹,下等驿配12匹至8匹。清朝学者顾炎武曾在《日知录》中评论说,唐朝的驿舍“丰屋美食”,比较“雄大”。(唐)元稹《使东川·江楼月》诗云:“嘉陵江岸驿楼中,江在楼前月在空”;这些都说明了唐时驿站的华丽、规模宏大。若按下等驿衡量,筹笔驿也应有720亩田地,配备8匹以上驿马,规模亦是不小。
遗诗33首 文人雅士题诗作画的妙地
此外,筹笔驿还设有武侯祠堂,如(宋)陆游《筹笔驿》诗下题注:“有武侯祠堂”。(宋)孙应时《题筹笔驿武侯祠》诗云:“北出当年此运筹,悠然欹卧与神谋。三军节制驯貔虎,千里糇粮捷马牛。汉业兴亡惟我在,蜀山重复遣人愁。驿前风景应如旧,江水无情日夜流。”
驿站除了交通与通信的功能外,其廊柱、墙壁亦是文人雅士题诗作画的好地方。南来北往之人到了驿站,沿途所见所闻和旅游的心境,大多要外化成诗歌,便在驿站的廊柱或墙壁上题诗留墨,颇似今人在旅游地随手写下“某某到此一游”。今天看来,这后者是乱写乱画,极不文明。但在古代,于驿站题诗留墨是一种时尚。唐代一些诗人至今流传的诗歌有一部分就是在驿站被过往的人看到后,或用笔转抄,或口头传播,逐渐才流布开来。在资讯相当闭塞、没有出版发表作品的机构与报刊的当时,驿站题诗和自己刻印诗(文)集及诗(文)在民间被人口头传播是保存和发表作品的最好办法,也是唯一的办法。披览古代诗人的作品,流传至今的有关“筹笔驿”的诗达33首。
作为国之血脉、国之脸面的邮驿系统,在政治昌明、经济繁荣时期,高效率地运转,发挥着积极的社会效应,正如(唐)柳宗元《馆驿使壁记》云:“告至告去之役,不绝于道;送往迎劳之礼,无旷于日。”而在政权衰弱、吏治腐败的时期,邮驿必然废弛,弊端丛生,驿馆的建设遭到破坏。
清代诗人张问陶看到筹笔驿的凄凉景象感慨道:“古驿风云积,阴崖秘鬼神。荒祠啼望帝,遗象肃宗臣。老树知何代,青山似故人。重来筹笔地,立马荐溪萍”(《题筹笔驿》)。粟舜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