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朝天人大网 朝天政府网 朝天政协网 朝天发布 书记信箱 朝天电视台 立法联系点 在线投稿      网络举报
要闻 部门 乡镇
图片 视频 发布
工业 农业 城镇
旅游 投资 商务
民生 管理 安全
政治 生态 网信
文学 书画 音乐
体育 摄影 拍客
思想 组织 作风
制度 廉政 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政务要闻>>四川要闻>>正文
分享到:

四川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闯出创新之路

时间:2018年03月13日 08:40   来源:四川新闻网   阅读:

□本报记者熊筱伟

  “在国内,四川对科技的支持应该说是相当领先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点赞四川,他的团队与四川合作建设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今年将建成投用。

  “四川是中国西部第一个和以色列签订研发和科技创新协议的省份。”半个月前,以色列驻成都总领事馆总领事蓝天铭,现场见证四川与以色列合作的最新进展——联合征集科研项目,推动双方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前沿领域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顶尖创新资源不断涌向四川,共同汇聚成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全新动力,推动四川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时代浪潮中,踏浪前行。

  新动力源于新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成为各界共识。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急起直追,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历史机遇;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对强化创新驱动、增强改革动力作出明确要求。

  新动力驱动新探索。四川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全面创新改革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一号工程”,以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为最鲜明任务系统推进,不断破除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极大释放创新潜能。

  全面创新改革激发的澎湃动力,正在四川48.6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奔涌激荡。

  “顶层”与“基层”相结合 

  系统推进“一号工程”,四川既有“顶层”的高点起步、高位布局,又有“基层”的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改革试验总体布局

  怎么理解“一号工程”四个字?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开放日,在场中外记者对四川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十分关注。

  省委常委、副省长、代表团副团长王宁用一连串关键词为它作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举全省之力加以推进”。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许州回答:不久前,省委成立高规格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主任就是省委书记。

  高规格并不奇怪。所谓“一号工程”,工作摆位在第一。

  2015年10月,在被确定为全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的短短2个月后,四川就成立了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王东明任组长;去年12月,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奠基我省长远发展大格局、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四项重点工程”,全面创新改革被置于首位。

  “一号工程”的含义,不仅指第一摆位。在代表、委员们眼中,它还是四川决策层对全面创新改革的价值判断,影响着工作推动方式和发展走向。

  “一号工程”,取决于“一等意义”。看使命,它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四川最重大的改革试验任务;看机遇,先行先试的全面创新改革,是破解四川创新驱动发展瓶颈制约的关键,将为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号工程”,推动了“高位布局”。从总体设计、统筹协调到督促落实,四川全面创新改革实现高点起步——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开创性编制综合改革、军民融合发展改革试点等“9张清单”,逐一明确责任主体、进度要求,挂图作战。几年间,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出台9个指导性文件和100多个配套政策文件。

  “顶层”的谋划布局,通过“基层”的主动探索得以迅速推进落实。

  是不紧不慢,还是争分夺秒?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蓝定香注意到一个细节:相关方案编制审核过程中,四川各地,尤其是以成都、德阳、绵阳3市为代表的先行先试核心区域不等不靠,一系列创新改革举措相继展开。

  是袖手旁观,还是主动作为?按中央要求,四川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将依托成都、德阳、绵阳3个地区开展先行先试。四川自加压力,将试验范围拓展到天府新区和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其余各市州亦积极对接成德绵先行先试的经验和做法,主动参与,由此形成“3+2+N”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布局。

  既有“顶层”的高点起步、高位推进,又有“基层”的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四川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改革试验布局,共同推动全面创新改革在全省整体推进。

  “重点”与“全面”相结合 

  统筹军民融合的“点”与全面创新的“面”、改革主体的“点”与全省整体的“面”,共同构成多领域覆盖、重经验推广的改革推进态势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海特集团董事长李飚提交了一份关于大力发展西部民用航空产业的建议。

  这份建议背后有新闻——作为涉及军民融合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久前四川获批国内首个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对民用航空产业来说,低空开放是一个先决条件,一个大好机遇。”李飚认为,仅这一项改革,就有望带动基础设施建设、飞行器制造等多个行业的大发展。

  这不是四川第一次走在全国军民融合最前列。根据中央部署,加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是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最鲜明的任务。几年来,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我省走出了军民融合的“四川速度”:在全国率先与12家央属军工集团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建立全国唯一的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设立全国首只省级军民融合基金、首个军民融合科技支行……

  2017年,四川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打破“军”与“民”的壁垒,军民融合正加速促进四川经济转型发展。

  军民融合是重点,却非全部。从领域布局看,四川全面创新改革成功统筹了军民融合的“点”与全面创新的“面”,实现了改革在更大领域的覆盖。

  四川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30条先行先试举措”中,有15项是围绕科技人员激励、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军民融合主题展开;我省发布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9张清单”,亦涵盖科技人员激励、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领域,实现军民融合与科技创新同步提升发展。

  “中央有重点,四川无‘死角’。”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点面结合的,不止领域布局。从经验推广看,四川亦很好统筹了改革主体的“点”与全省整体的“面”,实现了经验第一时间在更大地域推广。

  “我们的探索,将通过手机走向四川乃至全国。”成都高投盈创动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悦的声音中透着疲惫与骄傲。前一天,他刚熬夜督促完成一款APP的冲刺阶段测试。他所在公司探索践行的“面向中小企业的一站式投融资信息服务”,入选全国首批全面创新改革经验。该经验将在相关部门支持下,通过上述APP在更大范围推广。

  更多像这样的经验正走出“试验田”,走向全省乃至全国。全国首批13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涉及四川的有8条;去年5月,四川第一批21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成果亦在省内推广。

  一个细节值得深究:省内推广的21条经验中,有5条既不属于国务院授权的30项重大改革任务,也不属于《四川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方案》,而是由政府机关、企业等主体在一线实践中自主探索出的。

  “计划外”探索成为经验,源于我省“基层探索发现、地方归纳总结、专家提炼概括、省和部委确认”的经验总结提炼机制。省委全创办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一机制充分发挥了基层能动性和专家智库功能,让新思路、新尝试迅速得以提炼、推广。

  “目标”和“举措”相结合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四川明确了下一步的举措和目标。新时代四川将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协力合作的锐气,推动“一号工程”实现更多突破

  站在新一年起点,四川全面创新改革如何“更进一步”?

  3月8日,四川代表团开放日。记者们得到答案: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拓展思路和举措,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实施一个行动”,即大力实施重点改革攻坚行动,确保国家赋予四川的先行先试改革任务能够圆满完成;

  “实现一个突破”,即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取得两个成效”,即推动科技与经济、科技与金融结合取得重大成效;

  “提升三个竞争力”,即全面提升区域、企业、产业的竞争力,将成德绵这个全省改革创新试验区的主战场打造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性创新中心,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军企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个行动”谈的是举措,“一个突破、两个成效、三个竞争力”谈的是目标,它们共同构成下一步四川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总体计划。

  践行举措,需要攻坚克难的勇气。看时间,省委明确“三年试验突破、五年基本转型”要求,今年到了第三年;看难度,随着改革深入,下一步都是“硬骨头”。要完成相关改革任务,时间紧、任务重。

  在许州眼里,四川从不惮于迎难而上,“就军民融合而言,如何充分调动在川央企积极性,如何让民营企业通过军民融合快速发展壮大,四川已在探索更多突破。”

  实现目标,需要协力合作的锐气。伴随创新活动的复杂化,更高层次的开放创新,需要更高层次的双向甚至多项开放合作。

  来自成都、德阳的多位全国人大代表、住川全国政协委员表示,将加快建设成德绵协同创新共同体,积极促进成德绵科技创新政策共用、平台共建,为全省全面创新改革协力探索更多经验。

  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德阳市市长赵辉在做规划,“下一步将按照深化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要求,实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多个改革同步推进。”

  前不久,四川公布了去年全面创新改革推动转型发展的成绩单:去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8万亿元,是2012年的2.3倍,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4%,比2012年提高7.5个百分点。对此,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这只是一个开始。

上一条:四川何时实现5G商用? 进百姓家需这3步
下一条:今年四川拟调最低工资标准 最高为1750元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门图文
 热点新闻

广元市朝天区融媒体中心  电话:0839-8621937  邮编:628012
举报邮箱:gyctrm@126.com   举报电话:0839-8625602   
蜀ICP备13022682号-1  川公网安备51081202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