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朝天人大网 朝天政府网 朝天政协网 朝天发布 书记信箱 朝天电视台 立法联系点 在线投稿      网络举报
要闻 部门 乡镇
图片 视频 发布
工业 农业 城镇
旅游 投资 商务
民生 管理 安全
政治 生态 网信
文学 书画 音乐
体育 摄影 拍客
思想 组织 作风
制度 廉政 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政务要闻>>四川要闻>>正文
分享到:

2017年四川经济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

时间:2017年12月26日 08:50   来源:四川新闻网   阅读:

  □本报记者 朱雪黎 李淼

  对钢铁企业来说,“扭亏为盈”是2017年最亮眼的关键词。

  “目前,每天都盈利颇丰。”12月25日,谈及近期行情,四川德胜集团钒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麦吉昌难掩内心喜悦。在他看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了这一轮钢铁产业发展的“春天”。

  去除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让实体经济迎来“春天”。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省委省政府以提振实体经济为着力点,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

  定思路把握主线坚定推进落实 

  四川经济工作的主线是什么?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一年前,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给出的鲜明回答。

  省委书记王东明强调,要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线,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做好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等重点工作。

  “今年攀钢预计盈利有望突破5亿元,终结连续6年的亏损。”岁末年终,攀钢集团运行部部长刘奇带来好消息。更让攀钢人高兴的是,12月初,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冶炼DP1180汽车用高强钢成功,成为国内第二家生产该钢种的企业。这种钢主要用于高档汽车外板、结构用板以及汽车防撞等部件,将成为企业开拓市场提高效益“新利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体现在微观个体的运行上,更体现在四川经济的方方面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四川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线,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政策措施密集出台——

  继去年6月,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四川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之后,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关于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切实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的意见》正式印发,为各地在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发展质效指明了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4月,《四川省2017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方案》审议通过,从9个方面提出36项重点任务;6月,《四川省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实施细则》印发,推出了一揽子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具体措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部署、再深化。

  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川结合实际彰显特色——

  在贯彻中央部署,系统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外,四川结合实际,创新提出“一提一创一培”,即提质量、创品牌、培育新动能新动力。“这实际就是去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的具体措施。”省委政研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我省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突出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实施“十大行动”,建设“四区四基地”,推动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强调,要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推动农业实现由大向强的转变。

  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川立足当下、兼顾长远——

  在去产能等目标任务提前完成后,我省结合实际,提前谋划未来。一个细节值得关注:在《四川省2017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方案》中,9大领域36项重点工作任务也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增长新动能、提升增长质量效益等放在了“三去一降一补”之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事关长远发展、极具全局意义的重大战略部署,四川踩得准。”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明路径破除“藩篱”提供更强支撑 

  今年前11月,四川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41个大类行业中有34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今年以来,四川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月度累计)一直保持在8.2%以上,而去年一直运行在7.4%-7.9%的区间内。”在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实体经济的亮眼表现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密不可分。

  在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吉明看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转型发展,背后最根本的支撑是制度改革创新,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套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供给体系。我省明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梳理一年来四川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程,“改革”二字的分量沉甸甸的。

  四川是全国率先印发实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实施细则的省份之一。通过减税降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用能成本、用工成本、融资成本和物流成本等多措并举,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已为企业减负530.8亿元,全年有望达700亿元。仅通过落实电力价格改革十项措施,全省全年有望降低社会用电成本100亿元以上。落实涉企收费“缓、减、免”政策,四川是全国少数省定政府性基金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均实现“零收费”的省份。

  破除“政策藩篱”,为供给质量跃升提供有力支撑,四川的改革更围绕激发实体经济活力展开。

  我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清理规范省市县三级行政许可事项。省市县三级行政许可事项精简规范为685项,“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全面实施。通过商事制度改革,近两年新增市场主体相当于此前市场主体总量的50%。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四川出台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指导意见,39.5%的省属一级及下属法人公司转型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向改革要动力,新的空间已经打开。”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勇表示,今年,长虹授权经营改革试点方案获批,长虹在干部人事、投资、资产处置等30项事项获得授权,可自主决策。

  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我省发布2017年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省级核准项目累计减少70%。在全国率先实行企业投资的备案项目“在线告知性备案”而“不再审批”的管理模式,超九成的企业项目可以备案方式实现“不跑路、网上办”。

  擦亮农业金字招牌,四川一年来紧紧围绕“优、绿、特、强、新、实”六字诀,全面奏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川乐章。“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截至目前,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达4951个,稳居全国前列;天府龙芽、四川泡菜等区域品牌,竹叶青、郫县豆瓣等企业品牌知名度、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蓄动能“一减一增”提高供给质量 

  从攻坚之年迈入深化之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全省“三去一降一补”在即将过去的2017年按下“快进键”,更深刻的变化也逐渐显现。

  去产能:在去年提前完成粗钢“去产能”420万吨的5年目标后,2017年,四川又自加压力全面完成新增77万吨粗钢“去产能”任务;积极推进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截至目前,全省已关闭煤矿88处,退出煤炭产能1333万吨。

  去库存:加大对农民工进城购房支持力度,持续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加强住房和用地分类供应管理等多措并举,截至10月底,全省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降至7.5个月,比去年底缩短1.2个月。

  去杠杆: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降至58.04%,较去年同期下降1.01个百分点。

  降成本:前三季度全省已为企业减负530.8亿元。其中,通过减税降费为企业减负347亿元,通过降低用能成本为企业减负66.36亿元。通过落实电力价格改革十项措施,全年有望降低社会用电成本100亿元以上。

  补短板:西成客专建成并投入运营后,全省铁路运营里程已达约48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642公里。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双流机场扩能改造项目加快推进,川渝电网第三通道全面建成……

  存量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不少专家学者注意到,新增长点逐步培育,四川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正加速蓄积。

  不久前,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研发总部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不但肩负着做强做优航空发动机“中国心”的使命,更将进一步完善四川航空发动机“全产业链”主线。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早在项目开工之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就展望:这个“高精尖”的新项目将带动四川成为全国航空与燃机产业的重要一极。

  这样的案例,在今年的全省工业经济运行中早有体现。前11月,全省新项目新企业新产业等新动能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50%。“全年占比还有望进一步提升。”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陈新有介绍,预计全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6%以上,比规上工业增速快一倍左右。

  不仅仅是工业,“农字号”文章同样精彩。

  12月17日,200头优秀“洋种猪”漂洋过海从加拿大“落户”四川,拉开我省首次大规模引进种猪的大幕。我省将借力“洋基因”加盟,重振川猪雄风。引“外援”的同时,关键还靠自我变革。仅仅10多天后,四川省第五届“稻香杯”优质米评选结果出炉,这是我省时隔11年后重启这项以遴选优质稻种为导向的评选,目的清晰:重塑川米形象,加速终结“蜀中无好米”历史。

  去产能成效显著、房地产市场高库存风险缓解、每年为企业减负超500亿元、去杠杆为经济守好“底线”、补短板提供有力支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活力迸发的实体经济重重标注2017!

上一条:四川民生暖心账本:授其教 乐其业 医其病
下一条:28日起 四川101个病种医疗费用定"上限"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门图文
 热点新闻

广元市朝天区融媒体中心  电话:0839-8621937  邮编:628012
举报邮箱:gyctrm@126.com   举报电话:0839-8625602   
蜀ICP备13022682号-1  川公网安备51081202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