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黄凤来)7月29日,2016年省人大农委联系点座谈会在我区召开。会议主要围绕“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主题,研究探讨新时期人大“三农”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总结推广新经验、新举措。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农委主任委员李清禾出席会议并讲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农委委员柏凡主持会议。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邓光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苟英明,区委书记蔡邦银,区委副书记、区长伏玉琼,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梁黎参加会议。
近年来,我区坚持“四个五”的农业农村工作思路,大力发展核桃、蔬菜、畜牧、食用菌、蚕桑五大农业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靠山脱贫、靠山致富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十二五”期间,建成五个万亩现代农业园区、五条百里新村走廊,新村覆盖全区69%的村、55.6%的农户;朝天核桃成功创建为中国驰名商标,产量连续7年位居全省县区首位;“曾家山蔬菜”创建为四川省著名商标,并直供澳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三年居全市县区首位,2013年和2015年两次荣获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区称号。
李清禾在讲话中对我区发展特色产业取得显著成效给予高度肯定。他指出,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农产品竞争力、盘活闲置资源、破解贫困群众增收难,实现稳定脱贫的必由之路。他要求,各地要坚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独具本地特色的自然、旅游、文化等优势资源,探索符合本地发展实际的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不是传统农业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创造性劳动给产品附加更多的价值。”李清禾要求,各地要把农业与休闲、观光、体验等现代化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农业+”特色生产模式,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让更多贫困群众能够更快、更稳的增收。一是科学选准、选好特色产业。在分析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市场空间、环境容量、新型主体带动能力、产业覆盖面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选准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坚持市场导向,按照全产业链的理念打造产业,真正让特色产业成为贫困群众增收的“摇钱树”。二是大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建立新型主体和贫困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新型主体向贫困群众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实现产业和就业脱贫。三是确保贫困群众精准持续受益。把“共享”理念始终贯穿到产业发展过程之中,鼓励开展股份合作,推广订单帮扶模式,鼓励新型主体共同开发特色产业,依法签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协议,真正让贫困群众分享特色产业发展红利。四是建立健全支撑保障体系。在科技、金融、人才、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增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保障体系建设,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加大特色产业保险支持力度,加快科研成果的转换应用,加强地方特色农畜产品的保护利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改善贫困地区物质生产和运输条件,增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能力。
蔡邦银向出席会议的领导及来宾表示欢迎,并详细介绍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及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他表示,我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虚心学习兄弟县区的好经验好做法,抢抓机遇,克难创新,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繁荣和谐新朝天,为推进四川“两个跨越”和广元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作出积极贡献。
伏玉琼表示,下一步,我区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围绕将我区建成全国知名的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的目标,在产业规模、园区质效、品牌创建、助农增收等方面求突破,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会上,成都市郫县、广元市朝天区、南充市西充县、宜宾市江安县、眉山市丹棱县、阿坝州红原县六个联系点相关负责人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主题作了交流发言。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还先后深入朝天现代农业(核桃)产业示范园、平溪现代农业(蔬菜)示范园区、曾家山旅游扶贫点参观考察了我区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区领导张浩广、王祝远、田新华、杨晓波,成都、广元、南充、宜宾、眉山、阿坝和郫县、朝天、西充、江安、丹棱、红原等市(州)、县(区)人大常委会和人大农(工)委负责人出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