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1月6日,四川省委和重庆市委分别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方式进行研究和工作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立即成为了大家热议的话题,各地广泛开展了“怎么看、怎么办大讨论”,作为政治机关的人大和人大干部该如何抢抓机遇,依法履职,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助力我区高质量发展呢?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义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充分体现了中央高度重视成渝地区的发展,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使成渝地区战略地位凸显、战略空间拓展、战略潜能释放,必将为成渝地区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打造多中心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客观要求,对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内陆开放战略高地、推动形成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个“大战略”、一盘“大棋局”、一项“大使命”,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了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为广元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擂响了战鼓,指明了方向路径。区委七届十一次全会对标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立足朝天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现状等,提出抢抓机遇、主动融入,加快建设“四地一堡”目标定位,着力建成巴蜀文明重要发祥地、生态康养重要目的地、有机产品重要供给地、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北向开放重要桥头堡。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朝天必须肩负的重大政治任务,有利于全方位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新布局、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培育绿色发展新优势、形成区域协同新格局、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二、依法履行职责,全力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朝天实践
人大工作有其鲜明的规律特征,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依法律、按程序、通过会议集体行使权力。人大是党领导下的政治机关,坚持党的领导,是人大工作的生命线,我们要始终将教科文卫一切重要工作、重要事项都要做到在常委会党组、常委会领导下进行,自觉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依法履职全过程。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及时持续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文章,把握新发展理念以及背后的原因。切实增进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筑牢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思想基础。“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定实施区委提出的“123456”执政兴区总体思路和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区委七届十一次全会提出的“四地一堡”,这里面每一项内容都与教科文卫工作紧密联系。我们必须紧扣全区发展大局,以十四五规划编制为契机,找准切入点、抓实着力点,献创新之策、谋务实之举。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紧紧围绕区委提出的“四地一堡”建设,开展涉及教育、科技、文体、旅游、卫生、食品方面的调研、视察、审议、检查等监督工作,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机制和方法,把工作做细、做深、做精、做实,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围绕“巴蜀文明重要发祥地”建设,坚持文化引领,聚焦文明起源,扎实开展文物保护与开发、文化挖掘与提升、文化交流与合作相关领域的监督,力求留住历史文脉,保护文化基因,彰显具有朝天独特的文化特色风貌,助推我区巴蜀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建成。围绕“生态康养重要目的地”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蜀道亚高原、康养曾家山”品牌,充分依托独特的森林景观、环境,食品、生态文化资源,区位和交通状况,积极开展以健康体验产业升级、核心基地建设、资源挖掘与融合、产品开发与包装、要素保障与政策扶持、康复疗养服务设施与服务水平、森林游憩与运动、全域旅游与度假、中医药发展与保健等方面的监督。充分利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执法检查后的整改落实工作,继续深化对卫生健康领域的工作监督,重点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益保障、医疗条件改善、服务水平提升、优秀人才引进、医院内涵丰富、医疗水平提高、特色亮点彰显,着力帮助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助推我区公卫服务、就医保障、防疫体系、康养体系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以此助推我区生态康养重要目的地的建成。围绕“有机产品重要供给地”建设,强化食品源头监管,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继续深化“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后续跟踪监督,强化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监管机制构建、基础能力建设、薄弱环节整治,特别是农产品源头整治的监督,完善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助推有机产品重要供给地的建成。围绕“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建设,着力培养大量具有科学知识、创新意识、专业特长的产业工人和技术能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凸显了教育、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人大监督要助推教育公平、科技创新,将持续发力开展教育、科技相关监督工作,认真开展乡镇建制调整后撤并乡镇及小规模学校发展调研,密切关注学前教育提升、特殊教育关爱、义务教育均衡、高中教育提质,职业教育融通与产教融合以及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的抓建、创新主体的培育、科技服务的强化、创新活力的激发,科技贡献率的提高等方面情况,尽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头等大事”和“关键小事”,尽力促进产业发展所必需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助力提升教育科技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水平,助推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的建成。围绕“北向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立足成渝经济区与关中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在文化这个建设桥头堡的重要突破口上助力,开展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文化交流合作、区域文化高地与文化交融走廊建设方面的监督,助力建设大蜀道、大红色、大生态的文化走廊,助建北向开放新高地、桥头堡。
三、提高履职能力,努力推进人大教科文卫工作
当前,我区正在建设生态、文明、繁荣、和谐新朝天的新起点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所未有之大疫情、经济下行之大考验、全面小康之大考题,我们要切实强化“作为”意识,提升“能为”本领,创新“善为”举措,奋力推进人大教科文卫工作。
一要强化“作为、敢为”意识。坚持做到遇到困难不回避,发现问题不迁就,面对责任不推诿,努力提高监督的质效。开展审议时,所提意见建议力求做到问到要害、问到关键、问出深度,手握人民赋予的“权力”,我们必须要有“作为”,要把准方向,不断提高人大教科文卫各类工作决策的科学性、措施的针对性。二要提升“能为、真为”本领。正确处理改革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教科文卫每个领域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且属于不同“频道”、互不交叉,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统筹推进、重点突破,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要进一步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领悟和践行,确保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要充分发挥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切实克服工作经验不足、理论研究不足、应对能力不足问题。区委七届十一次全会提出“抢抓机遇、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着力建成“四地一堡”这一新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真正吃透精神把握实质。强化辩证思维,面对风险挑战、发展瓶颈、民生需求,需分清主次矛盾、缓急诉求,用客观、发展、全面、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抓关键问题,找重点环节,立足解决主要矛盾,实施有效监督,力求有所突破。这样才能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更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能为”。三要丰富“善为、勤为”举措。做好人大工作,既要有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也要有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在以前开展相关监督工作中,确也存在对中央及省市区委的相关政策文件的精神没有吃透或者领会不到位,工作存在善为不足、勤为不够的情况。在监督工作中,要坚持运用创新思维,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多措并举,采取听汇报、个别交谈、随机抽查、问卷调查、公开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而不能习惯依赖于从政府及部门的汇报材料中去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多听基层声音,多看基层实际,确保在关键点上发挥监督实效。从近年所开展的调研、审议、执法检查看,唯有上下齐动、左右同步,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吸收,大胆采纳,才能找到最优解题方法。
抢抓机遇主动融入成渝地区经济圈建设,着力建成“四地一堡”,是区委对标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区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将在区委和人大常委会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作为、扎实工作,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繁荣和谐新朝天作出更大的人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