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0日,杨某芬、杨某红、杨某连3名申请人在朝天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下,拿到了损害赔偿纠纷款48万元,让沉痛的心,感到稍许安慰。原来,18日上午,杨某春为王某伦硬化入户路时,不慎摔下4米高的坎下,头部着地,当场死亡。纠纷发生后,村调委会立即上报到朝天镇调委会,朝天镇调委会和朝天司法所当即组成调解工作专班展开工作,在不懈努力下,终于成功化解纠纷。这是朝天区2020年以来司法所服务乡村振兴开展人民调解化纠纷行动的一个缩影。按照“排查得早、发现得了、调解得好、控制得住”的要求,全年共调解1559件,成功1558件,成功率99.9%,调解协议金额1237万元。
走进朝天司法所,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布置上随处可见,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亲切、平和”。在宽敞明亮的办事大厅内,调解员说事拉理解纠纷,法律顾问耐心说法化疑问,志愿者“见缝插针”忙普法……“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的综合法律服务赢得群众一致称赞。“平时遇到法律疑问,我和老伴就来司法所咨询,走几步路就到了,就好像法律专家坐在自家门口一样!”家住朝天镇的张大妈说,不光遇到法律难题有地方咨询,日常碰到矛盾纠纷也有热心的人民调解员上门调解。
“规范化建设以来,市里、区上加大了投入,人民调解员有了自己的办公场所,有了专门的温馨调解室。赌气的老乡来了,看到这场景,气就先消去一半。”看着所里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和配备齐全的办公设施设备,朝天区司法局云雾山司法所所长姜文舒有掩饰不住的欣喜。
据介绍,朝天区在全区设置12个司法所,为区司法局的派出机构,明确政法专项编制18名。同时,区级财政以购买服务方式为司法所配备司法行政辅助人员18名,乡镇兼职司法助理员6名。全区12个司法所均达到3名以上工作人员的配置。
基础设施建设“过硬”。全区司法所业务用房总面积1545平方米,每所均达到120平方米至150平方米,保证了办公室、人民调解室、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和社区矫正室四块功能布局。目前,已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2个,其中设在司法所9个,设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3个(羊木、中子、麻柳)。10个司法所被命名省级规范化司法所。
朝天区结合村建制调整,打通司法所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将司法所法律服务与农业产业链同步延伸,提供全时空公共法律服务,全方位为产业振兴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体检”。加大困难群众法律援助力度,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实现“应援尽援”。全面落实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完善法律顾问工作规范、行为规范、服务标准和业务指引,细化服务时间、内容和方式。建立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微信群,结合朝天普法微信公众号、12348四川法网等网络媒体提供“7+24小时”法律宣传服务。谈起法律援助,何仲明心潮澎湃,2018年3月,何仲明等19人跟随青川籍包工头吕某到四川省甘孜州务工。到2018年底,经结算,包工头吕某尚欠何仲明等19人的工资共计26万余元,由于吕某挪用工程款和工程亏损等原因无力支付,经相关部门协调由吕某出具欠条,约定2019年底前付清何仲明等19人的工资。但直到2020年1月,吕某没有按照约定及时支付所欠工资。何仲明等19人通过一村一法律顾问微信群得知他们这种情况可以申请法律援助,法律顾问详细给他们介绍了流程,并提前给他们联系了朝天区法律援助中心,何仲明等19人决定到朝天区法律援助中心试试运气,没想到,朝天区法律援助中心开通“农民工讨薪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当即安排何仲明等19人填写法律援助申请表,快速受理、审查、指派,为何仲明等19人提供法律援助。此案经朝天区人民法院审理,在限期履行一部分工资后,对剩余部分约定在2020年12月前付清,使该纠纷得以圆满解决。何仲明感慨的说:“不是法律援助,我们这二十多万的工资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拿到手,也不知要跑多少冤枉路,没想到,申请法律援助几个月后,就通知我们领工资了,真的太感谢法律援助了”。据介绍,朝天区还在重庆、西安建成了驻地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2个,安排驻场法律服务人员5人。
朝天区还积极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编纂了《朝天农村知客词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册》,规范打造了麻柳复兴社区、羊木兰坝村、大巴口社区等法治文化阵地,建成并启用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更新“朝天普法”微博400余条和微信公众号800余条。深化法治示范细胞建设,对已命名的三类示范单位复查70余次,推荐申报“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个。(区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股相治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