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朝天人大网 朝天政府网 朝天政协网 朝天政法 微朝天 书记信箱 朝天电视台 建言献策 在线投稿
要闻 部门 乡镇
图片 视频 发布
工业 农业 城镇
旅游 投资 商务
民生 管理 安全
政治 生态 网信
文学 书画 音乐
体育 摄影 拍客
思想 组织 作风
制度 廉政 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专栏>>朝天网信>>网信朝天>>正文
分享到:

大数据能为乡村振兴做什么?

时间:2021年05月31日 16:31   来源:新华网   阅读:

红茶、猕猴桃等农产品通过溯源技术贴上具有“前世今生”信息的“身份证”;养殖流程数字化,有效降低牲畜死亡率,提高农户收益;农户拿着手机沿着农田走一圈,地块边界、农作物品种等信息就可为农业贷款提供信息支撑。

大数据能为乡村振兴做什么?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21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记者搜寻着答案。

有了数据“身份证”,农产品更加畅销

普安县是贵州茶叶大县之一,在该县红茶基地里,数字农场和茶园气象站、土壤墒情站、智能摄像头等物联网设备,拉近了茶农和爱茶人士的距离。

“每年红茶还没上市,就早早被订购一空。”普安县茶产业致富带头人保贵,是当地第一个利用农产品溯源技术给茶叶贴上专属“身份证”的茶农。“茶叶有了‘身份证’后,消费者对质量更放心,销量也明显提高。”保贵说。

在2021数博会上,记者见到了为普安红茶贴上“身份证”的信息系统。这个取名为“蚂蚁链一体机”的系统,可让消费者“扫一扫”就能清晰了解茶叶生产全过程。

走进贵阳市修文县猕猴桃种植基地,采集温度、湿度、光照、土壤酸碱度等信息的小型气象站遍布果园,“大数据+农业”让当地猕猴桃种植管理更加精准、精细。借力大数据,修文猕猴桃500多项农残指标全部合格,成功出口海外。

同样,每颗包装好的猕猴桃都有一个二维码“身份证”,扫一扫即可知其“前世今生”。在2021数博会现场,记者拿起手机扫了一盒修文猕猴桃的二维码,猕猴桃的种植地点、种植记录等信息全部显示出来。

“大数据+农业,让猕猴桃果品质量可追溯,既是对种植者的监督,也让消费者放心。”修文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雅欣说。

有了数据“千里眼”,养殖过程一目了然

通过人工智能摄像头识别、记录桑叶播撒量和频次,可以给蚕精准喂食,让蚕丝产量提升5%左右。在贵州省遵义市,利用物联网和智能感知技术,养蚕全流程实现数字化,不仅可以精准投喂,还能自动调节湿度和温度,让蚕宝宝在最舒适的环境里生长。

除了养蚕,大数据还被运用于养猪。“以前进猪舍盘点一次需要4小时,现在通过人工智能摄像头可以秒速盘点,还避免了人和猪的直接接触,降低疾病感染风险。”华为公司副总裁、ICT产品组合管理与解决方案部总裁马海旭说,根据猪的不同生长周期匹配大数据模型,还可智能调整饲料配方和用量,节省养殖成本。

此外,还可以在线实时分析养猪的各类数据,让养殖场管理者准确做出决策,提高盈利水平。马海旭说:“以前数据采集要人工制表、填表,现在通过自动化采集,效率提升80%以上。”

有了数据“遥感器”,贷款可以无接触

江西省余干县种植大户杨作波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了无接触贷款。“只需要拿着手机在田里走一圈,农作物的信息就被录入系统,不用到银行填资料,无接触的贷款真方便!”杨作波说。

在江西、贵州等地,农村卫星遥感风控系统逐步得到应用,大数据技术让农民贷款更省心:农户在手机地图上确认自己的地块后,银行通过卫星图像识别地块的农作物面积、类型,并通过风险控制模型预估产量和价值后,便可向农户提供贷款。

大龙网集团董事长冯剑锋认为,农产品精加工有很大的市场,但缺资金,而银行拥有普惠金融贷款。但由于两者难以实现信息互通,导致农民贷款和银行放贷“两难”,大数据正在探索解决这个难题。

用好大数据,更好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现在农民们说,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了新农资。”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烈宏说。

大数据如何更好赋能乡村振兴?北京一亩田新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彭南峰认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大数据可以为农产品插上数字的翅膀,让农产品拥有“千里眼”“顺风耳”,卖得更远、更好。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春生认为,我国农业已进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要以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等为支撑,为发展智慧农业提供强大动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数字乡村离不开人才。既需要中高端专业人才,也需要大量技能型农民,应多形式、多层次培养各类人才。”李春生说。(完)

上一条: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开展中国网络诚信素养调查
下一条:“庆祝建党百年·发现最美铁路”活动在四地同时启动!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门图文
 热点新闻

广元市朝天区融媒体中心  电话:0839-8621937  邮编:628012
举报邮箱:gyctrm@126.com   举报电话:0839-8625602   
蜀ICP备13022682号-1  川公网安备51081202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