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朝天人大网 朝天政府网 朝天政协网 朝天发布 书记信箱 朝天电视台 立法联系点 在线投稿      网络举报
要闻 部门 乡镇
图片 视频 发布
工业 农业 城镇
旅游 投资 商务
民生 管理 安全
政治 生态 网信
文学 书画 音乐
体育 摄影 拍客
思想 组织 作风
制度 廉政 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政务要闻>>广元要闻>>正文
分享到:

“四时神药”茯苓的“352”工程

时间:2025年01月06日 16:10   来源:广元新闻网   阅读:

广元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唐彪 杨黎明


 

“第一茬有320多吨,单窖增产15%!”1月4日,汇总统计数据后,广元市佳华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种植技术负责人邓磊高兴地宣布:500余亩示范基地里的头茬“四时神药”——茯苓,产量创新高。

80后的邓磊,2005年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2019年起从事茯苓种植。“头茬茯苓从去年11月底开始采收、12月结束,今年5月采收第二茬。”他信心满满地说,预计示范基地茯苓亩产可超1000公斤,此前他们种的茯苓亩产最高为800公斤。

“除了产量增加,销售市场也扩大了。”邓磊表示,去年12月,内蒙古、广东等地的药企以高于市场30%的价格,购买了他们当年生产的首批茯苓丁等产品。“去年11月以来,先后有20多家省外企业主动联系我们。”

茯苓是在广元广泛分布的野生中药材,也是“广元十味”药材之一,何以产销两旺?

邓磊给出“密码”——川产道地药材“三标准五规范两体系”全产业链质量提档工程(简称“352”工程)。

昭化区林业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王姝介绍,该区2014年开始人工种植茯苓,2020年率先在全省启动“352”工程,并在元坝镇建起茯苓产业园,建成“松林+茯苓+N(其他中药材)”示范基地3000亩,整合资源支持华润三九现代中药制药有限公司、广元市佳华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落地实施“352”工程。

4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二级教授李敏一直参与实施“352”工程。在她看来,广元茯苓“352”工程标准体系填补了国内茯苓种植种苗标准空白,全方位提升广元茯苓品质的同时,还将松林利用率由16%提升到28%,极大保护了松林资源。其中,昭化区通过在马尾松林中有序抚育间伐种植茯苓1年,种植结束轮作天门冬、黄精等3年采收的中药材,实现了长短结合和松林“休养生息”。

松下种茯苓,品质齐提升。

2024年10月,省药监局、省林草局等11个部门印发公告明确:“352”工程通过认定,广元茯苓获得四川省首个“川产道地药材”认证,备案品种允许使用“川产道地”药材标识。

有“352”工程作示范引领,受益的不只企业,群众也在家门口找到了挣钱的新门路。

积极参与茯苓产业园发展后,元坝镇中梁村脱贫户王一金感慨道:“松林变成了‘金山银山’。我除了在园区务工,还有松林流转、入股专合社分红等收入,一年挣2万多元。”

昭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汤关军告诉记者,实施“352”工程,坚持以标准赋能,不仅让昭化区茯苓产业实现“产业化+园区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还确保了茯苓更优质,其茯苓酸、总三萜等含量居全国前列。

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创新运用“企业+院校+专合社+基地+农户”模式,昭化区年种植茯苓8000亩,产值7100万元,带动3万余人聚集产业链,实现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近年来,以落地“352”工程为撬动,广元跻身四川茯苓主要产地市,7个县区中有6个县区种植茯苓,并建成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茯苓种植基地。目前,全市茯苓年均种植面积15000亩,产值超1亿元。

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赵柳告诉记者:“我们坚持突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茯苓作为‘天府森林粮库’广元行动的重点发展品种,广元茯苓‘量’和‘质’不断提升,茯苓丁、茯苓面、茯苓酒等产品畅销全国。”

相关链接:

茯苓 药食同源,是传统中药材用量最大的四种药材之一。

“352”工程 包括种子种苗、药材及饮片和商品规格等级标准,良种繁育技术、种植与养殖技术等5个规范,质量追溯和备案与监管体系。

上一条: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
下一条:广元城市展示中心(广元规划馆、广元方志馆)开馆仪式举行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门图文
 热点新闻

广元市朝天区融媒体中心  电话:0839-8621937  邮编:628012
举报邮箱:gyctrm@126.com   举报电话:0839-8625602   
蜀ICP备13022682号-1  川公网安备51081202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