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朝天人大网 朝天政府网 朝天政协网 朝天发布 书记信箱 朝天电视台 立法联系点 在线投稿      网络举报
要闻 部门 乡镇
图片 视频 发布
工业 农业 城镇
旅游 投资 商务
民生 管理 安全
政治 生态 网信
文学 书画 音乐
体育 摄影 拍客
思想 组织 作风
制度 廉政 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政务要闻>>四川要闻>>正文
分享到:

新中国成立70年四川发展巡礼

时间:2019年07月29日 10:20   来源:新华社   阅读:


 D4251次列车通过位于四川广元市北郊的西成高铁嘉陵江特大桥。嘉陵江水路、宝成铁路、G5高速公路、G108国道、G212国道在这里“同台亮相”(2017年12月6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雅康高速公路泸定大渡河兴康特大桥(2018年12月30日无人机拍摄)。2018年12月31日,位于四川的雅康高速公路全线建成并试通车运营,从而结束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康定市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这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无人机拍摄,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成渝铁路王二溪大桥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石拱桥建造技术,成为国内少有的铁路石拱桥(6月13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薛玉斌摄

 

  当游客站在都江堰“离堆”前,了解到对面的“宝瓶口”是古蜀先民用火烧水浇坚硬的岩石、历时8年才开凿而成,就会理解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满含着“乘势利导”的科学智慧,而且渗透着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滚滚江水,沧海桑田。新中国成立70年来,都江堰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80多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076万亩;巴蜀儿女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描绘出一幅幅犹如都江堰一般波澜壮阔、激越豪迈的治蜀兴川画卷。
  “蜀道”不再难开放变前沿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诗仙”李白的一句仰天长叹,千百年来把四川交通落后的情景定格在世人心间。
  解放之初的四川,千疮百孔,百废待兴。治蜀兴川,交通先行。1950年6月15日,被誉为“新中国第一路”的成渝铁路开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成渝铁路建设的精神内涵,许多群众自发将家中的木材、房料捐献出来用作枕木。
  仅仅两年后的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依靠自己力量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士气。
  不畏艰辛,只争朝夕。成渝铁路通车当天,我国首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破土动工。1958年1月1日,身披彩带的火车头一声长鸣从成都火车站驶出,宝成铁路全线通车,“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嗟叹成为历史。
  还有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桥隧占比40%的成昆铁路,创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奇迹”,为促进攀枝花钢铁基地、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二滩水电站等重点项目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还有被誉为“雪域天路”的川藏公路。在4年多的建设时间里,11万军民用铁锤、钢钎、铁锹和镐头,以血肉之躯硬生生劈开高原峭壁,降服险川大河,让天堑变通途。
  ……
  攻坚克难,从不停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加快构建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015年12月26日,成渝高铁开通,成为首条出川高铁;2017年12月6日,西成高铁开通,跨越秦巴天堑更加便捷;2018年底,雅康高速公路通车,四川高速公路建成总里程达到7238公里,居全国第三;今年6月,成贵铁路四川段开通,结束川南地区没有高铁的历史……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宝成铁路上的马角坝车站有了新的功能,中欧班列每天从这个小站驶过,途经阿拉山口,将“四川造”货物运往欧洲。如今,从成都开行的中欧班列累计超过3800列,数量保持全国第一。
  通过开辟“空中通道”,地处内陆的四川成为重要的全球中转枢纽。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已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16条,通达五大洲,去年旅客吞吐量近5300万人次。
  2016年5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开工建设,目前进展顺利,有望2021年投入使用,届时成都将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大陆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
  如今的四川,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依托日益完善的开放通道,不沿边不靠海的四川,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着力构建“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立体全面开放格局。
  目前在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达347户,居中西部第一。2018年,四川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947.9亿元,比上年增长29.2%。
  “敢为人先”促改革“天府之国”展新颜
  敢为人先,是四川人的精神特质之一。改革开放之前,位于成都平原、都江堰灌区的广汉,农民一度守着“金土地”,却吃不饱肚子。
  1977年夏,看到百姓挨饿,时任广汉县委书记常光南坐不住了。他一个人骑自行车到处查看,一路行来,庄稼像没力气的人一样东倒西歪、稀稀拉拉,唯独骑到西高公社五大队二小队,庄稼齐刷刷地挺立着,结的穗也格外饱满。
  常光南眼前一亮。一打听,原来,这个小队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成3个作业组,人员土地、种子化肥优次搭配,大家抓阄分好,联产承包,责任到组。
  实践出真知。到当年收成时,这个小队打了43万斤粮食,比承包前足足多出了21万斤,几乎翻了一倍!
  正如油画《父亲》所表现的中国农民形象一样,面对困境,基层群众“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果断决策、顺势而为,四川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源头之一。
  1978年初,广汉县委正式在金鱼公社启动了“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试点。1980年6月,广汉县向阳乡在全国率先摘下“人民公社”牌子,挂上了“乡人民政府”牌子,成为我国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的先行者。
  改革的春风很快由农业进入工业、由乡村进入城镇。1978年10月,四川省委选择了不同行业的6家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试点。1979年4月,中央在全国推开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
  ……
  改革创新无止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积极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内陆自贸区、国家级天府新区“三区”联动建设,率先启动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改革,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7万亿元,在全国两次推广的36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中,四川贡献了16条。
  既有高度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有广大的农村和贫困地区。审视省情,四川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培育十大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达到4200多万亩,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正在擦亮。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甘孜、阿坝、凉山三个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四川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来抓。全省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625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71万,贫困发生率从9.6%下降到1.1%。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四川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年,四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0678.13亿元,首次突破4万亿元,是1952年24.6亿元的1600多倍。
  保护绿水青山建设金山银山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地位独特。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援国家建设,作为我国第二大林区的四川,曾经是主要的林木采伐区之一。然而,伴随着森林大量减少,四川水土流失加剧。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大自然敲响了警钟。同年9月,四川在全国率先颁布“禁伐令”,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0万森工放下斧头,由砍树人变成种树人、护林人。
  1999年10月,四川又率先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大面积水土流失严重、广种薄收的坡耕地改作种树种草,改善生态。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四川提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目标。相继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湿地保护等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4.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0.4%。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
  同时,四川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加强长江重点流域污染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2018年,全省87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88.5%,同比上升14.9%。
  四川省会成都,近年来“铁腕治霾”,仅2017年就清理整治1.4万余户“散乱污”工业企业。伴之而行的,是以覆盖全域的天府绿道为重要支撑,串联起生态园、公园、微绿地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空气质量逐年改善。
  如今的巴蜀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日益成为令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986年,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在成都郫县农科村诞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其以花卉苗木为特色产业而营造的优美环境。
  遭受“5·12”特大地震重创的汶川县,依托森林覆盖率达56.9%的良好生态,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5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亿元,实现了由震前高耗能产业到震后绿色生态产业的转型。
  如今,越来越美的生态环境,为四川乡村振兴奠定良好基础。丹棱县的“幸福古村”、成都新都区的“足球第一村”、崇州的“竹艺村”……四川各具特色的村庄“百花齐放”,全省乡村旅游的年收入超过2000亿元。
  千年都江堰青春常在,滚滚岷江水奔流不歇。
  时值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展望未来,巴蜀儿女定会再谱新篇!

  新华社记者 惠小勇 杨三军 陈健

上一条:彭清华: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把主题教育推向深入
下一条: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闭幕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门图文
 热点新闻

广元市朝天区融媒体中心  电话:0839-8621937  邮编:628012
举报邮箱:gyctrm@126.com   举报电话:0839-8625602   
蜀ICP备13022682号-1  川公网安备51081202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