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朝天人大网 朝天政府网 朝天政协网 朝天发布 书记信箱 朝天电视台 立法联系点 在线投稿      网络举报
要闻 部门 乡镇
图片 视频 发布
工业 农业 城镇
旅游 投资 商务
民生 管理 安全
政治 生态 网信
文学 书画 音乐
体育 摄影 拍客
思想 组织 作风
制度 廉政 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政务要闻>>四川要闻>>正文
分享到:

今年汛期 四川这五大区域要重点“盯防”地质灾害

时间:2019年05月21日 08:46   来源:四川新闻网   阅读:

今年汛期,我省地质灾害将呈频发、多发、高发态势——

隐患现状

全省共有隐患点38847处,威胁156万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大重点防范区域

九寨沟地震灾区:

地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震后新增大量松散固体物源

龙门山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加之受之前地震叠加影响,地灾仍处活跃期

川西高山峡谷区:活动性断裂发育,区内地灾规模大、隐蔽性强、破坏性大

川东北及川南等盆周山区:

地灾隐患点多面广,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

攀西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大

编者按

5月我省正式进入汛期,受特殊地质条件、地质活动以及整体偏差的气象年景影响,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严峻。

本期,我们将关注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情况,为您介绍防范机制和防范措施等。

聚焦

“要滑坡了,大家快跑。”5月14日上午,泸州市龙马潭区小市街道宝莲街地灾监测点监测员汪运全一边敲锣,一边呼喊。周边居民纷纷从家中跑出来,在汪运全的引导下往空地转移。

这不是灾害发生现场,而是龙马潭区开展的一次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应急演练是我省汛前的规定动作,通过演练,一方面检验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另一方面提升群众的避险能力。

面对频发、多发、高发态势,今年我省地质灾害防范重点是什么?除了应急演练,我省还将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本报记者 寇敏芳

新重点 划定五大防范区域,涉及176个地灾易发县(市、区)

降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元凶”之一。从气象部门的预测看,今年我省局部地区降雨强度及强降雨集中时段较常年偏多,汛期地质灾害可能呈现集中暴发态势。其中,5-9月是全省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将随降雨量增大而显著增加。

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共有3.8万余个隐患点,涉及全省176个县(市、区),威胁156万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灾害分布广、面积大。据省自然资源厅预测,今年全省地质灾害发生数量与“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常年均值基本相当,其中九寨沟、芦山、汶川地震灾区,金沙江中下游河谷区、盆周山区东北部和南部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可能较常年偏多。

根据气象情况和地质环境等综合因素,省自然资源厅圈出了五大重点防范区域,包括九寨沟地震灾区、龙门山区、川西高山峡谷区、川东北及川南等盆周山区、攀西地区。

“这些区域,涉及全省176个地质灾害易发县(市、区)。”上述负责人表示,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城镇、学校、医院、集市、景区等人口聚集区,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以及在建公路、铁路、水利水电、大型深基坑等重要工程建设活动区都是重点防范目标。

新手段 高科技空天地一体化方式,筛查疑似隐患“靶区”

每年汛前,我省都要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摸排。与往年不同,今年我省更加突出高科技排查手段的运用,探索通过空天地一体化手段,尽可能提前发现高位地段潜在地质灾害隐患。

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所谓空天地一体化手段,就是在收集整理工作区已有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通过InSAR(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LiDAR(激光雷达)、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摄、遥感等现代空天技术手段及地质专家分析,筛查出疑似隐患“靶区”,再由专业单位结合大比例尺地面调绘开展高位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隐患发现能力及防范水平。

空天地精细化调查重点关注地震灾区、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等重点流域高山峡谷区,涉及龙门山断裂带及大渡河流域的阿坝、甘孜、雅安、成都、德阳5个市州16个县(市、区),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

截至目前,调查已基本完成,共筛查变形区751处,新发现隐患点436处,其中包括高位隐蔽点35处。

以理县通化乡西山村拐地滑坡为例,该隐患点位于山顶凹陷处,位置隐蔽,山体几近垂直,高差约200米,时刻威胁着山下47名群众的安全。在此次空天地精细化调查中,InSAR技术发现了山体异常,又采用无人机航测,最终锁定隐患范围,现已开展监测。

今年,我省还将进一步增加隐患点自动化监测设备数量,计划采用政府购买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服务的方式,借助社会力量缓解基层防灾力量薄弱问题,提升科技防灾工作效率。

新清单 16条任务逐一落实,加强群众培训和避险演练

地质灾害防治保卫战,从第一季度就已打响。

3月初,省自然资源厅发布汛前地质灾害防治任务清单,明确16条任务,要求各地逐一落实。今年我省按照一周轮查一遍的频次,加大了对基层防灾人员履职情况和专业监测点运行情况抽查力度。此外,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市州相关部门负责人到省里统一培训。

除了“请过来”,还要“走出去”。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组建5个调研工作组,分别到15个重点市州逐一指导防灾,对新发现的隐患点逐点落实防灾责任人、专职监测员,做到了预案覆盖率、群测群防网络覆盖率和隐患告知率3个100%。

“防灾不能只靠政府,更需要群众主动参与。”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我省创新培训方式,采取集中与分散、综合与单项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7935场,组织避险演练8590场,参与群众达46.4万余人次。

在绵阳市安州区桑枣镇,演练模拟了桑枣镇香溪村连续多日暴雨导致河道水位上涨,泥石流隐患加剧的情况,在监测员和民兵地质灾害抢险救灾队的组织下,群众15分钟就转移到安全区域;在眉山市丹棱县双桥镇,模拟了降雨过程中大石盘地质灾害点出现大规模崩滑迹象,地质灾害监测员边跑边敲铜锣告知群众,应急救援队组织群众按照逃生路线有序撤离,同时开展搜救工作……

此外,我省还按照每个地灾易发县不少于4名专业技术人员、1辆车辆的标准配置防灾力量,目前已落实地勘队伍183支、专业技术人员733名、越野车201辆。

上一条:省政府常务会议细化落实供给侧改革重点任务
下一条:四川省科技活动周在蓉启动 将开展逾90项科普活动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门图文
 热点新闻

广元市朝天区融媒体中心  电话:0839-8621937  邮编:628012
举报邮箱:gyctrm@126.com   举报电话:0839-8625602   
蜀ICP备13022682号-1  川公网安备51081202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