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朝天人大网 朝天政府网 朝天政协网 朝天发布 书记信箱 朝天电视台 立法联系点 在线投稿      网络举报
要闻 部门 乡镇
图片 视频 发布
工业 农业 城镇
旅游 投资 商务
民生 管理 安全
政治 生态 网信
文学 书画 音乐
体育 摄影 拍客
思想 组织 作风
制度 廉政 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政务要闻>>四川要闻>>正文
分享到:

《加快建设美丽新九寨的决定》出台记

时间:2017年12月19日 08:50   来源:四川新闻网   阅读:

早日重现美丽新九寨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新九寨的决定》出台记

  □本报记者 张守帅 史晓露

  距离“8·8”九寨沟地震发生第122天,距离启动灾后恢复重建第30天,12月8日,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指导恢复重建的纲领性文件——《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新九寨的决定》。

  这是一份全球瞩目的《决定》。九寨沟是世界自然遗产和全球著名景区,被誉为“人间仙境”“童话世界”,她何时“补妆”归来,牵动人心。

  这是一份民心所向的《决定》。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灾区、民族地区与贫困地区叠加,群众时刻关注着如何实现“同步”。

  这是一份凝聚智慧的《决定》。修复世界自然遗产在国内并无先例,眼前与长远、恢复与提升、范围大与小、进度快与慢的抉择,彰显科学考量。

  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任务——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给出庄严承诺,并以省委全会《决定》的方式,表明夺取灾后恢复重建全面胜利的坚强决心。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四川努力把灾区建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康的典范。

  早日向世人重新展现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的独特魅力,美丽新九寨,我们翘首以待。把尊重自然、生态优先放在第一位

  《决定》为重建涂抹鲜亮的绿色本底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当天,《决定》起草组成员全神贯注收听收看开幕盛况,边学边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凸显出九寨沟的重建价值。

  不仅因为九寨沟自带世界自然遗产“光环”,更因为她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自然保护地分布非常集中。

  党中央、国务院对九寨沟地震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高度重视。如何重建新九寨,事关灾区长远发展和群众长远生计,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尽管四川积累了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但九寨沟地震灾区兼具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景区和世界自然遗产、高海拔地区和次生灾害频发等特性,考验着省委决策层。

  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就在地震一周后——8月16日,省委书记王东明,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再次赶赴九寨沟,此行目的之一,是为了超前谋划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当日召开的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第五次会议,明确了灾后恢复重建要坚持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等原则。

  《决定》起草组成员、省西部开发办综合处负责人,曾参与多个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制定。他认为,“把尊重自然、生态优先放在第一位,表明了此次重建与过去重建有着重大不同。”

  四川有这样的气质和积淀。2016年7月,四川首次以省委全会形式专题部署绿色发展;2016年,42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2017年初又在全国率先完成生态红线划定……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省委对“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的认识有了进一步升华,强调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灾后恢复重建全过程。

  《决定》开宗明义,直接将“绿色发展”写进文件名,并使整个文件的框架、内容乃至措辞都充满浓浓的绿意,为九寨沟地震灾后重建涂抹上了鲜亮的绿色本底。

  起草从处理棘手的矛盾入手创新应用拓展“芦山重建新路”

  从一开始,《决定》起草工作就在省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

  据起草组成员介绍,王东明书记亲自研究部署,就有关重大问题、基本思路和重要政策举措把关定向,对《决定》主题、框架、重点内容等作出明确指示。

  为了让《决定》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初稿形成后,省委组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等进行集中研究和讨论修改,又征求省委常委、人大政协党组书记意见,充分体现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论断的决策特点。

  很多专家评价,尽管《决定》的字数不长,只有7000字,但经过一次次思想碰撞、反复推敲以及字斟句酌地修改后,留下的都是有用的“干货”,字里行间充满科学精神、辩证思维,闪耀着创新光芒。

  省委稳妥地处理好了几对棘手矛盾。

  “有为”和“有不为”的关系。世界自然遗产地遭受地震破坏在国内尚属首次,因而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决定》一方面强调按照《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要求,保护和维护好自然遗产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又在具体路径上提出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最大程度地恢复灾区自然生态功能。

  “聚焦”和“扩面”的关系。地震灾区不仅包含九寨沟景区这一备受关注的“点”,还包括九寨沟县、松潘县、若尔盖县、平武县等广大区域。《决定》起草时,将恢复提升九寨沟景区、打造更多国际生态旅游魅力小镇、推进“大九寨”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一并考量,避免顾此失彼。

  “恢复”和“提升”的关系。重建绝不是为了恢复到震前水平,而是实现跨越式发展,起草组站在“五结合”的立足点着力:恢复重建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产业提档升级、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文化传承、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结合。

  “指导性”和“操作性”的关系。11月初,《“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出台,省委要求起草《决定》不另起炉灶,而是与重建规划目标任务衔接,进一步明确重点任务及相关工作要求。起草组成员认为,《决定》既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上和主要目标上突出“指导性”,又以“清单制”理念明确了重点任务和保障举措,“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一目了然。”

  从重建实施主体看,省委对以往经验有继承,更有拓展。

  四川探索出的芦山重建新路,为自然灾害频发的中国寻找到一条可复制的科学可行的新路子、新机制。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灵活应用了这一重建新路,又按照中央安排,因地制宜地进行了“改良”,将重建体制机制确定为“省统筹指导、灾区州县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

  与此相关,起草《决定》时,特别明确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在全省大局中的地位:作为全省一项重大任务、作为阿坝州及各受灾县的中心任务来抓。

  正视民生短板、回应民生诉求、部署民生举措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贯穿始终

  令起草组成员感受深刻的是,无论是生态保护、地灾治理还是住房重建、公共服务提升,“人”的因素始终是《决定》起草围绕的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得到彻底贯彻。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按照省委要求,起草组在《决定》第一部分专门强调了灾区的民生短板和民生诉求:“地震灾区属深度贫困地区,基础条件薄弱,经济发展滞后,交通、产业、教育、卫生等短板尤为突出,推进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有利于推动灾区加快发展、群众脱贫奔康。”

  《决定》部署了五大重建重点任务,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全面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排在了“持续推进景区恢复提升和产业发展”前面。

  为政之要,在于安民。“地震造成的衍生灾害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一位起草组成员表示,省委提出“生命工程”理念,即要把地质灾害防治贯穿灾后恢复重建全过程,确保灾区群众和游客生命财产安全。航空遥感、测绘地理信息等先进技术,将在地质灾害排查和危险性评估中得到应用。

  发展产业,《决定》亦突出让群众共享成果。在起草组看来,九寨沟地震灾区地处高原藏区,“稳藏必先安康”战略地位重要,产业发展必须与脱贫奔康、藏区稳定团结紧密结合。

  推进景区恢复提升和产业发展,《决定》指出,促进旅游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扎实推进公共服务重建,《决定》强调,加强灾区社会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快推进城乡住房及配套设施恢复重建,《决定》要求,让灾区群众住上安全、舒适、实用的房屋,整体提升灾区城乡面貌……

  “一切为了人民”,必将能“一切依靠人民”。自不久前省上明确对因灾受损住房实行“两类三档”补助标准后,许多受灾家庭已在寒冷的冬天摩拳擦掌,准备来年开春大干一番。

  “省统筹指导、灾区州县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随着《决定》出台,这一新体制新机制将释放出无穷的活力和创造力,灾区干部群众将奋发有为,在攻坚克难中脱贫奔康,在众志成城中加快建设美丽新九寨。

上一条:四川六大制度保障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下一条:四川15个摘帽县实现乡乡有标准化中心校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门图文
 热点新闻

广元市朝天区融媒体中心  电话:0839-8621937  邮编:628012
举报邮箱:gyctrm@126.com   举报电话:0839-8625602   
蜀ICP备13022682号-1  川公网安备51081202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