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朝天人大网 朝天政府网 朝天政协网 朝天发布 书记信箱 朝天电视台 立法联系点 在线投稿      网络举报
要闻 部门 乡镇
图片 视频 发布
工业 农业 城镇
旅游 投资 商务
民生 管理 安全
政治 生态 网信
文学 书画 音乐
体育 摄影 拍客
思想 组织 作风
制度 廉政 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政务要闻>>四川要闻>>正文
分享到:

全面深化改革三年来 四川这些事惠及民生

时间:2017年02月09日 09:05   来源:四川新闻网   阅读:

草色青青,油菜花开。二月川南,春天的气息渐显,内江市市中区尚腾新村内,游客渐渐多起来。村民李学云每天都笑呵呵地迎接着八方来客。

  在李学云的笑容背后,是不断鼓起来的钱包。2014年开始,尚腾新村大胆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组建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对土地、池塘等集体资产进行整体管理,并引入外部资本,成立股份制公司,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收益按照股份比例返还农民。原本沉睡的资产,被彻底激活。如今的尚腾新村,已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旅游村,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万元,比三年前增加两三千元。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总体部署。

  在新的发展阶段,四川作为西部大省,要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步伐,走在西部开发开放前列,化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实现“两个跨越”奋斗目标,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

  贯彻中央精神,结合四川实际,2014年2月,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三年来,全面深化改革激荡出的强大动力,不仅重塑了一个个尚腾新村,也造福了无数的普通百姓,推动着全省经济社会行稳致远开拓前行。

  三年来,无论内外部形势如何变化,始终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破解难题的重要手段,持续推进

  春节刚过,省委、省政府就印发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必须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调整优化农业产品、产业和经营结构,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

  以改革之手,开新春之门,在这个看似普通的现象背后,藏着时代的深意。作为全国闻名的改革之乡,三年来,无论内外部形势如何变化,四川始终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破解难题的重要手段。

  2015年一季度,全省GDP增速一度跌至7.4%,创下近年来新低。稳增长形势陡然严峻,有人担心: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会不会慢下来,甚至停下来?

  仿佛是一种回应。当年3月20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六次会议。会议明确,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要不断深化对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抓任务部署、抓方案制定、抓工作推进。

  “三抓”背后,是四川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迈向深水区的坚定信心。也是这次会议,审议了《四川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4个专项改革方案。两个多月后,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七次会议,审议了《四川省关于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的意见》等6个专项改革方案。

  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以来,省委书记王东明担任组长的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召开18次会议,对全省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全面深入部署,制定318个专项改革方案。平均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小组会议,每个月有超过8个专项改革方案出台。

  2015年9月,四川跻身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以此为契机,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和科技领域改革,加快转型发展,四川肩负的改革使命不断升华。

  2015年11月,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将全面创新改革定位为引领全省“十三五”发展的“一号工程”。

  2016年,四川“一号工程”创下N个“第一次”:率先在全国设立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率先在全国成立省级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率先与12家中央军工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2016年8月底,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四川等省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为我省全域开放带来大挑战大机遇大红利,四川全面深化改革又多了一个重大平台和有力抓手。

  从城镇到农村,从工业到服务业,从投融资体制到对外开放,从政府自身改革到文化体制……改革,成为四川大地上最铿锵、最密集的前进鼓点,也成为驱赶经济寒潮最火热、最强劲的发展底火。

三年来,不把改革当目标,只为问题寻出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

  时间回到三年前,当年10月,我省一口气发布了包括《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的规定》在内的10个重要文件。

  有媒体评论,作为四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规范政府权力制度性建设,十项新规对于建设法治政府、约束政府权力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有人说,十个新规定出台,相当于给各级政府念起“紧箍咒”,是政府在自缚手脚。

  同年夏天,我省发布新版《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与2004年版本相比,省级核准项目数量大幅减少50%以上,小类总数大幅减少16.67%。

  全面深化改革起步之年,四川从政府自身上动了“第一刀”。

  全面改革,为何政府先行?因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四川地处西部内陆,市场发育程度不高——问题就是方向,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明确,要抓好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有了这精准“一刀”,相关改革加速推进。

  市场活力不足——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率先启动。文件出台后仅仅3个月,全省新登记各类企业5.6万户,增速创历史新高。

  民间投资持续低迷——在全国率先设立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和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大力推进PPP模式。

  服务业占比不高——出台《关于服务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推进机制、深化开放合作、完善政策体系、实施保障5个方面,为服务业发展最大限度“松绑”。

  破解农民增收难——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两权”抵押贷款试点。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启动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今年内有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改革只是手段,不是目标。三年来,四川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破解问题、促进发展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精准发力。

三年来,始终坚持系统思维,既整体推进,又重点突破

  2017年1月18日上午,一场“奇特”的授牌仪式在成都举行。成立多年的四川省商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从主持人手中接过和公司现名完全一样的新招牌。“名字一样,内容大不一样。”该负责人介绍,通过授牌四川商投将实现二次重组,将物资集团、外贸集团等4家省属国有企业整体并入,推动后者体制机制改革与脱困做强。

  四川商投的“小事件”,折射出全省国企改革的“大布局”。近三年来,我省围绕实现国有资本布局不断优化、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健全、产权多元化取得新突破、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进一步健全四大目标,大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全省已出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方案,21个市(州)分别制定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总体方案及配套实施意见,制定了150余份国资国企改革文件和方案。国企改革正由此前的单点突破向整体推进铺开。

  几乎就在四川商投授牌仪式同时,另一项重点领域改革也在四川“酝酿”。1月17日在蓉举行的省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专项小组会议提出,2017年我省将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实现农村改革突破性进展。

  作为农村改革先驱,三年来我省加速夯实农村改革基础,基本构建新一轮农村改革政策性框架,更突出重大任务、全面布局试点,全力向纵深掘进:在农村集体资产股改试点扩大到53县基础上,我省7部门及时启动深化农村产改、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启动20个省级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域建设……全省一半以上县市区承担农村改革试点任务。

  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各方面需整体联动、统筹推进,才能避免畸轻畸重、顾此失彼。全面深化改革,四川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注重提升改革的整体效力。

  回顾过去三年,我省推进考试招生等逾20项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出台《四川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着力解决传染病和慢性病频发多发、不合理就医加剧“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和贫病交加比较突出的三大问题;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资源有偿使用及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农业农村、国资国企、行政管理体制、财税金融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社会治理体制、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全面深化改革已在巴蜀大地如火如荼。

三年来,始终把抓落实与重设计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一边统揽全局、系统谋划,一边始终把抓落实作为检验履职尽责的根本标尺

  2月3日,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省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办公室就忙着统计改革子项完成情况。去年,我省启动改革事项30项,完成11项。该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逐项统计改革进度已成惯例,“必须逐一销账,不然过不了关”。

  过去三年,四川在省委层面建立健全改革工作组织体系,指导协调深化改革方方面面。同时,不断完善抓落实的机制和督察制度,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确保各项改革落到实处和基层。

  三年前启动全面深化改革之际,从统领全局着眼,省委构建起“1+9”改革工作组织体系。“1”是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任组长;“9”代表着9个专项小组,分别负责经济、国企和科技、农业农村、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工作。

  一份专项改革方案,从审议通过到印发,最长需要多久?答案是30天。

  背后的逻辑是,落实机制逐步健全,让每一项改革步骤皆有章可循。改革之初,四川率先以省委名义制定出台改革落实工作意见,把各项改革部署要求细化为具体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和工作举措,定实部门和地方两个主体的责任。因而,从方案起草制定到审议出台的“肠梗阻”被全部打通。

  落实靠制度。从2014年开始,省委作出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即在每年年终抽调专门力量,分赴全省各地和省级各部门,对省委确定的当年改革重点工作进行调研评估,并将改革工作首次纳入省委目标绩效考核,在150分的总分中占10分的权重。

  2015年,按照省委统一部署,省委改革办统一组织力量,深入相关专项小组和牵头部门,采取部门自查、座谈交流、听取汇报等方式,对此前出台的32个专项改革方案推进情况进行调研评估,按照年度制定工作台账,进行全程督察,强化落实,稳扎稳打。

  落实靠监督。2016年,四川建立“清单式”督察制度,以专项改革方案为单元,以具体改革事项为对象,对每个改革方案建立“落实情况档案”,对具体改革事项实施表格化管理,全程跟踪、定时督察、动态销账。同时,每年对方案执行情况开展督察评估,直至改革任务销账。

  落实靠能力。伴随着简政放权的推进,一大批行政审批权下放到市县,对此,一些干部有“接不住”“不会批”的困惑。针对这样的问题,2015年,省委农工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工商局、省林业厅等部门纷纷举行专题培训会,重点提升干部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落实靠基层。为打通深化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四川的选择是,将压力层层传递,把改革年度目标考核覆盖各市(州)。同时,充实各级改革部门的力量,确保改革工作有人干、有人推。

  落实靠担当。任何改革都有一定风险,如果改革都只能“成功”,不许“失败”,本身就违背改革的内在规律。怎样让改革者轻装上阵?四川导向鲜明: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对此,省委制定专门办法,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明确7种情形可容错免责,厘清探索失误与违纪违法边界。

  2017年1月9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十八次会议。会议强调,要把抓落实作为改革工作重中之重,全面推行清单制+责任制工作方法,加大改革督察力度,完善考核评估机制,以坚韧不拔、攻坚克难的精神和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专心致志推动中央和省委各项改革部署落地落实。

三年来,始终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增强群众改革获得感,作为评判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

  脱贫攻坚首战告捷,民间投资稳步回暖,经济企稳回升……四川经济的每一次脉动,都离不开改革的推动。

  让全面深化改革浸润每一寸热土,我省一面锁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突出方向感;一面坚持改革为民,在农业农村、国资国企、简政放权等各个领域多向出击,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什么是获得感?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回答。

  对农民来说,这种获得感是钱包的充实感。1月16日,兴文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首发仪式上,石海镇袁跃民领到大红的承包地“身份证”。去年我省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任务,进度居全国前列。

  对科研人员来说,获得感是成果成功转化的成就感。去年12月7日,四川大学德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陈胜利风尘仆仆从成都赶到德阳谈项目对接,下午又赶往中江,检查企业合作项目推进情况,“研究院已促成川大6项科技成果在德阳转化,不像过去,科研成果‘烂’在手里也没人晓得”。

  改变,源于我省首份科技成果转化清单。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去年省科技厅等部门系统摸底梳理出高校院所重点科研成果3009项、企业技术需求1170项,发布近1000项重点科技成果。在清单基础上,我省更着力推动成果转化的“供需”对接,全年促成意向签约项目逾1000项,签约总金额近400亿元。

  对企业来说,获得感是一种负担降低的轻松感。去年初,四川金象赛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肖俊辉曾为成本问题发愁,作为高能耗化工企业,金象化工电力及天然气成本占全部生产成本近70%。改革后,按工业电价每千瓦时降低0.6分的降成本政策,企业共节省电力成本逾千万元。此外受留存电量政策影响,再降成本超千万元。

  成本下降,直接得益于我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刚猛”力度。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今年出台大量“立竿见影”的改革举措:推动降低电费、气费、各类交通基础设施运营收费等,明确今年实体经济要素成本和物流成本分别降低200亿元以上。

  对政府宏观经济主管部门来说,获得感是一种经济企稳回升的稳定感。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四川探索推进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大幅取消和下放一大批行政审批权力,释放市场力量。根据省工商局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全省市场主体发展报告,仅去年上半年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5.91万户,同比增长15.98%。2016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2680.5亿元,同比增长7.7%,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经济运行呈现总体稳定、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正是这些获得感,让全面深化改革多了一些亲切感,少了一些疏离感和虚幻感,而这些亲切感,反过来又成为继续深化改革最大的动力来源。

  三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四川全面深化改革,昼夜兼程,蹄疾步稳,实现良好起势。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90%的改革任务要在今年底完成。今后几年,工作重心将更多转向集中力量抓改革落实、抓改革攻坚,迎来方案施工高峰期,迈入纵深推进新阶段,改革任务特别繁重。

  号角声声,催人奋进。改革之路从无坦途,但除了改革别无他途。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本报记者梁现瑞李淼熊筱伟王成栋王域西

上一条:今年起四川农村低保标准“并轨”扶贫标准
下一条: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22种情形将被问责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门图文
 热点新闻

广元市朝天区融媒体中心  电话:0839-8621937  邮编:628012
举报邮箱:gyctrm@126.com   举报电话:0839-8625602   
蜀ICP备13022682号-1  川公网安备51081202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