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朝天区麻柳乡6+1党建模式的新闻调查
因残致贫的石牌村十一组村民姚兴华今年种了3亩辣子,收入超万元。“比种包谷强多了。”老姚不停地在记者面前夸。
石牌村二组的向德满,养母猪赚了钱,又想养牛,手头钱不够。关键时刻,合作社借了4000元。“我养了8条黄牛5头母猪,明年脱贫没问题。”
石牌村二组党员刘继友种蔬菜钱包渐渐鼓起来了。“不能只想到自己发财。”于是,他带动身边的村民种魔芋60亩。
村民说这些变化源自乡党委政府大力推行6+1党建新模式。11月14日,记者前往朝天区麻柳乡探究创新做法。
支部牵头,“6+1”模式是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的联合作业
麻柳乡有7个村,贫困村就占两个,可见这个地方过去不富裕。“过去一直走传统农业发展的老路子,产业发展裹脚不前。”乡党委书记王健告诉记者。为改变这一落后面貌,乡党委政府通过不断探索,今年创新推出“6+1”党建助产业发展模式。即支部、企业、担保公司、银行、保险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具体而言,支部负责辖区产业定位、布局,相关农业产业政策宣传;企业负责市场营销、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信息化管理。一是为合作社融资反担保,二是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是提供优良品种,负责产品的市场营销(包回收)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四是将产地及农产品生产等信息编制二维码,确保消费者知晓产品产地的相关情况;担保公司负责为企业和专合社融资担保,拓宽企业与合作社融资渠道,降低银行投入资金风险;银行负责为企业、合作社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持,解决产业发展的必要资金需求;保险公司负责将已发展的产业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降低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产业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提高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合作社(支部牵头成立)负责带动、组织大户或农户发展产业,提供科学管理和技术培训,是企业与农户的联系纽带。农户是产业的直接生产者和管护者,主要职责是种植与田间管理。
“6+1”党建助发展,核心是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均由党支部牵头成立,企业的董事长、合作社的理事长,均由党支部书记担任。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6+1”模式,破解市场主体各方利益诉求,持续发展产业不再愁
“有效地将基层支部与市场利益综合体连接起来,解决了集体经济、产业发展长期以来面临的市场营销、资金投入、科学种植、田间管理、质量安全五大难题。”王健说。
记者采访后发现“6+1”模式有八大优势:一是确保在一个区域或一个辖区内农业产业的合理布局,有效解决同一区域、同一产业的恶性竞争,为“一村一品”规模发展农业产业奠定基础,基本实现规划引领发展,确保农业产业优势互补、有效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有效解决农业产业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基本实现供需融合。三是加速催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四是确保产业发展资金技入,有效地缓解了前期发展资金紧缺的压力。五是增强发展产业过程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六是提升产业的科学化种植、管护,有效实现产业的扩规提质,同时提升了农户种植积极性,实现产业助农增收。七是较好的破解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创收和实现持续增收,提升了支部产业引领示范作用。八是真正实现金融机构、保险行业、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稳定、稳固的基础。
打造“一村一品”,集体经济发展了,村民发展产业劲头更足了
主业不主,特色不特,这是记者在农村采访后留下的印象。
通过几年的打造,麻柳乡形成了以核桃、蔬菜为主的主导产业。“全乡核桃有7800亩,蔬菜有11000亩。”乡长梁剑很有底气。
各村的特色产业也基本形成。石牌村发展山油茶和魔芋,天星洞村以魔芋见长,复兴村主打车厘子和花卉,黄小村搞起了秋葵和藤椒,四坪村主抓“高大上”的羊肚菌,石板村千亩中药材和小水果方兴未艾,乔田村钟情青椒。七个村,村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在“6+1”党建助发展推动下,“一村一品“产业逐步形成。
“6+1”党建模式,能否经受得起时间的检验,关键指标有两项,一是集体经济,二是村民收入。
记者在石牌村村委会看到两块醒目的牌子,一块是广元市朝天区麻柳乡石牌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一块是广元市朝天区石牌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记者采访时获悉,石牌村党支部书记是刘德态,公司董事长、合作社人法人都是刘德态。
刘德态以流转土地种魔芋为例给记者算各方利益账——
合作社按辖区市场价流转土地(麻柳为每亩400元,流转费归农户),再将土地反包给农户种植管理(合作社支付农户管护费用,麻柳为每亩1000元),种子、农药、化肥合作社提供并先期垫付费用(麻柳每亩3200元),农户出售魔芋时扣除生产环节费用后净收益按一定比例再返给农户分红(以每亩产4000斤为基准,以上农户合作社三七分成,以下二八分成)。
以一亩产4000斤、价格每斤2元计算:农户一亩的收入是400元+1000元+(4000×2-3200)×30%=2880元,合作社一亩的收入是(4000×2-3200)×70%-400-1000=1960元。合作社除去工资等必要开支,余下的资金就归入村集体经济。
“今年集体经济收入已超过4万元了。”刘德态笑眯眯地告诉记者。
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农村振兴就不是一句空话。
(记者 刘乾辉 袁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