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黄凤来)脱贫攻坚、防汛减灾是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刻也不能放松,一点也不能懈怠。6月30日,市委常委、区委书记蔡邦银深入大滩镇,就脱贫攻坚、防汛减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及河长制等工作开展深入调研。
大滩镇位于朝天区北部,山高坡陡,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发展基础薄弱,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8个,贫困人口813户2860人。2014--2016年已完成退出贫困村1个,今年要完成4个贫困村退出、352户1210人的脱贫,占全区计划退出贫困村、脱贫人口总数的1/6左右,任务异常艰巨,是全区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提升,住房条件、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产业发展也打开了思路,核桃、银杏、食用菌、蜂蜜等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看住房、谈产业、话脱贫。蔡邦银先后来到贫困户邱子荣、邱永清、邱华元等家中,详细了解大家生产生活情况,并与基层党员干部和驻村帮扶干部面对面交流,询问收入来源、研究脱贫措施。蔡邦银勉励大家要树立克服困难、走出贫困的信心和决心,在党委政府的帮扶下,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艰苦奋斗,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高峰村四组贫困户邱科元本就是个勤快人,改造后的住房宽敞明亮,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在帮扶单位和乡镇的帮助下积极发展银杏育苗、天麻等产业,加上外出务工,一年下来有近3万元收入。“像在高峰村这样艰苦条件下,老百姓勤劳致富,环境卫生干净整洁,体现的是对幸福生活的一种追求。”蔡邦银对邱科元本不等不靠,主动脱贫的精神大加赞赏,他要求,帮扶单位、乡镇要按照“一低五有”“四个好”等标准,抓好特色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等相关工作。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激发群众脱贫意愿,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培养群众感恩意识,教育引导群众在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同时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村上建、镇上补,贫困户交适当租金居住。”高峰村立足实际,有效破解建房特困户住房难题,开启农村廉租房建设新模式。蔡邦银要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充分结合当地实际条件,坚持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确保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蔡邦银在大滩镇响水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响水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2户169人,脱贫任务繁重,该村按照脱贫退出标准,自加压力,计划今年底全面完成基础设施、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任务,确保2018年如期脱贫。“以前住在山上不方便,搬下来后生产生活都很方便,多亏了党的政策好。”五组建卡贫困户邱子明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已住上新房,产业也已找到门路。蔡邦银对响水村提前谋划并加大工作力度的做法给予赞赏,他叮嘱乡镇及帮扶单位要持续做好易地搬迁户的后续发展工作,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他强调,要牢固树立脱贫攻坚“年年都要打硬仗、年年都要啃硬骨头、年年都是攻坚战”的意识,不折不扣落实脱贫攻坚工作要求,围绕“一低五有”“一超六有”的村、户退出标准,突出目标和问题导向,下足“绣花”功夫,全面完成年度脱贫任务,确保脱贫攻坚再战再捷。
村子里最近有什么新变化?按照“一低五有”“一超六有”的村、户退出标准还有哪些差距?“村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力度前所未有。”“银杏、天麻、蜂蜜等特色农产品不愁销路。” “家家都有安全的饮水,用水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海螺水泥扶贫直营项目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 …“一方面是希望,一方面是任重道远。”蔡邦银要求,相关乡镇、部门要把脱贫攻坚工作抓紧抓实,确保完成脱贫攻坚年度目标任务。要抓好非贫困村贫困户帮扶工作,结合各户实际,精准“滴灌”,因户施策,让帮扶措施更得力、更有效。要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经营主体,确保搬迁群众增收有渠道,解决搬迁贫困群众后顾之忧。
在调研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防治工作时,蔡邦银强调,要进一步绷紧地灾防治及防汛减灾工作这根弦,进一步加大隐患排查整治、值班值守工作力度,同时抓好道路交通、安全生产等各类安全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蔡邦银还调研了嘉陵江(大滩镇至蒲家乡段)河长制落实情况,他要求,要将河长制落实和全区防汛抗旱工作、环保工作“三大行动”有机整合推进,切实做好水环境管理和水污染防治工作。
当天, 蔡邦银还调研了立新村、敬忠村、白鹤村脱贫攻坚工作。
区委副书记邹进,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开翅,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绍兵,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刘剑波,区委常委、副区长王斌,区政府副区长谢明,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项目处处长张燕红,区委办、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务局、区扶贫移民局等有关部门相关负责人参加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