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玉伟
寒露已过,天气渐凉。在朝天城区,一辆破旧的电动助力三轮车在大街小巷穿行。
车主人叫“老赵”,头发花白,佝偻着身躯。一身破烂的衣服已经很有些年头,在清冷的风中显得有些单薄。
赵发才,是“老赵”的本名。30多年来,无论寒冬还是酷暑,老赵就在这座小城里以卖蜂窝煤、收废品谋生。因为日子久了,大家都只记得“老赵”这个称谓了。
但在这座小城所有人的印象中,老赵的三轮车上总少不了他的宝贝们:妻子或儿子,蜂窝煤或收来的废品物件。

赵发才载着儿子整日在大街小巷奔波。张玉伟 摄
老赵的表情 只有笑
1956年,赵发才出生在朝天镇双河村的一个贫寒的农家。“那时,穷到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地步。”老赵回忆起小时候穷困的生活,连连摇头。
父亲因患有严重的关节炎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家庭全靠母亲操劳。1983年、1986年,母亲、父亲相继离世,大哥早已分开生活,未成家的赵发才带着妹妹艰难的生活着。
1987年,在好心人的撮合下,31岁的赵发才与王天秀组成家庭。虽然妻子的智力上存在障碍,里里外外的大小事务都得靠他操心劳累,但在老赵的心里:有了完整的家,就有了希望和奔头。
随着一双儿女的降临,这个四口之家更加温馨,也让老赵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时间的推移,让老赵的生活在悲喜中渐渐趋于平淡。为了让家人过得好一点,老赵精心的耕种着一亩三分地,精打细算的安排家里的日子,但日子依然过得紧巴。
苦与累的时光,在老赵翻飞的锄头上流走,在妻子晒太阳的板凳下转圈,在儿女跌跌撞撞的成长中消逝。
一晃几年过去,儿女渐渐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没有文化的老赵希望孩子们能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冰冷的现实更老赵以沉重的打击——儿子智力低下,女儿学习也很吃力。
“我给不了他们好的生活,但必须想方设法让他们过得快乐。”老赵知道,他就是妻儿们心中的天、是他们一生最坚实的依靠。
不管自己多苦多累,他总是笑着面对家人、笑对人生、笑对生活。30个春秋,如一幅照片,定格着老赵憨厚老实的笑脸;30个冬夏,如一幅长卷,记录下老赵一家的温馨和幸福。
老赵的脚步 容不得停留
“老赵,每天都脚步匆匆,都是这么忙。”望着老赵载着儿子从废品站匆匆离去的身影,废品站老板喃喃道。其实,老赵不停的脚步、匆忙的身影、憨厚的笑容,也是小城人抹不去的记忆。
30年前,老赵为了养活这个家,在城里干起了最脏、最累、最苦的行当——卖蜂窝煤。
每天凌晨五点左右,当人们还在梦里酣睡的时候,老赵便下地干农活。早饭后,匆匆赶到城里,开始他一天的工作,拌煤、作煤球、卖煤……他卖“蜂窝煤”的声音每天伴随着小城老百姓的生活,他的背篓,为无数家庭送去了欢乐和幸福。傍晚,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立即扑向庄稼地。
“中午,连一块钱一碗的饭都舍不得吃,要挨到晚上饱饱的吃一顿。”回忆起卖煤的生活时,老赵使劲地眨巴几下浑浊的眼睛,用粗糙的手随意的抹了一下眼角,却没有一丝湿意。
一元钱,是老赵卖出50个蜂窝煤的收入;一元钱,是老赵把100个蜂窝煤背上高楼的报酬;一元钱,更是妻儿三人幸福的笑脸。
2009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蜂窝煤逐渐被天燃气、煤气等新能源取代。卖了二十多年蜂窝煤的老赵,不得不作出“转型”。
“收废品!”还是那个声音,还是那个人,还是那辆熟悉的三轮车,只是车上已不再是黑黢黢的蜂窝煤,而是成捆的废纸和一些破铜烂铁。
“收废品,不背不扛,比起卖煤轻松、收入也多一些。”老赵说到这次转型,脸上流露出欣慰和喜悦。
收废品这个活儿,在很多人眼里是不起眼的,不但脏而且累,老赵却干的乐不知疲。
“再脏、再苦、再累,我都愿意去做、也必须去做,因为一家人全靠这来生活。”在老赵的心里,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岁岁年年、艰辛的生活,不容老赵停下脚步休憩。老赵也正是靠着没日没夜的劳作,支撑起了这个并不完美但幸福的家庭。
老赵老了 但脊梁永远坚挺
“只要我还能干一天,就绝不给政府添一分麻烦。”在很多人眼里,像老赵这种特殊家庭,依靠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的扶持,是能够生活下去的。可老赵却不这么认为,他坚持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养活自己、养活一家人,并且还要过上好日子。
5.12汶川特大地震时,赵发才一家住了几十年的两间半土木结构的房子经不住摇晃,在地震中倒塌,这对于老赵来说,无疑是个晴天霹雳,雪上加霜。
“不管国家有没得政策,房子我一定要修,还要修好。”在村里统计农房重建时,老赵第一个报了名。他拿出自己不多的积蓄,通过国家补助一点、亲朋好友处借一点、银行贷一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村里率先建起了自己一楼一底的小洋楼,圆了老赵埋藏在心底多年的愿望。
“我苦干蛮干了这几年,现在把欠账全部还清了。”说到这里,老赵显得有些激动,声音也提高了些许。在憨厚老实的老赵眼里,只要自己愿意干、肯干、苦干,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我经常给他们(孩子们)说,现在这么好的社会,更要靠自己,把人活得像个人样!”如今,老赵一家的日子虽然过得依然有些紧巴,但他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学会自己生存、生活。
“现在废品生意也不好做了,又得要找新的出路。”说着此话,已60岁的老赵脸上闪过一丝苦涩。
只要生命在,生活还得继续。如今,老赵已没有了当年硬朗的身板,更没有安享晚年条件,让妻儿们过得更好,就是他的全部,他的信念。
为了这个信念,老赵说他早已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再坚持苦干几年,积蓄一点钱。然后安心把老家的地种好、再搞点跑山鸡养殖之类的产业,让他们(妻子、儿女)能够自食其力的生活下去。
一阵电话铃声,催促着老赵又去为一家人的生计而奔忙。
在清冷的风中,单薄的衣衫里那颗自强的心,带着他向自己的小梦想一步一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