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区委办)为总结交流各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经验和做法,深入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作,8月6日到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在贵州省毕节市联合召开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何立峰、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农业部总畜牧师王智才、财政部农业司副巡视员凡科军、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副司长周建春出席会议并讲话;贵州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秦如培出席会议并致辞,副省长刘远坤出席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范恒山主持会议。
水利部以及涉及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的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财政、林业、农业、国土资源等部门的相关负责同志共计149人出席会议。朝天区作为我省唯一一个县区代表,与贵州毕节、陕西吴起、重庆彭水、新疆若羌、云南鲁甸、湖北恩施做了典型发言。
会议充分肯定了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的成绩。1999年以来,在三年试点的基础上,退耕还林工程在全国25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实施。2007年退耕还林工程从全面推进转入巩固成果阶段。到目前为止,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央已累计投入4056.6亿元,完成退耕地造林1.39亿亩、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3.09亿亩,涉及3200万农户、1.24亿农民。总体上看,经过16年的努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和成果巩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退耕还林决策符合实际,是完全正确的,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
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重大决策,意义重大。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是促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是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举措。2014-2015年,全国已累计安排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1500万亩。各地要深化对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重大意义的认识。
会议强调,今年是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全面实施的一年。各地要积极主动抓好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和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要结合精准扶贫,统筹安排不同渠道的资金,采取综合措施,妥善解决困难退耕农户长远生计。要优先安排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困难退耕农户易地搬迁。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建设项目,将有限的巩固成果专项资金优先用于支持最困难的退耕农户。要抓紧修改完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
会议要求,各地要扎实做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沟通衔接,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确保进度和质量。同时,要加强科技支撑、监测检查等基础工作。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完成后,各地要及时检查验收,及时兑现补助资金。

蔡邦银在作交流发言时指出,自1999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历届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规划先行、机制创新和产业化经营,切实找准项目建设契合点、产业发展突破点和产业发展关键点,把发展核桃产业作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作为退耕还林后续项目的重点产业和朝天区的名片产业大力抓建,确立了“一亩良田稳温饱,十亩山地奔小康”的工作思路,通过出台扶持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充分整合项目,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后续产业得到突破发展,农户收入得到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全区共完成退耕还林12.2万亩、荒山造林10.2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9.3%,2012年被四川省政府表彰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先进集体,2013年成功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区;在后续产业建设中,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和专项建设投资3.9亿元,新造工业原料林3万亩、经果林8.6万亩,实施品种改良5.1万亩、丰产经营措施2.3万亩,惠及全区3.9万退耕农户、15.7万人,2014年,全区核桃产量连续六年位居四川省县区首位,先后被评为“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国家级标准化核桃示范基地”、“中国核桃之乡”。他表示,下一步,区委区政府将在继续巩固前一轮退耕还林成果的同时,紧紧依托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和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进一步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到2020年,使全区核桃种植规模达到40万亩,人均核桃面积达2亩、50株,实现产量5万吨,实现年产值30亿元以上,人均核桃收入达到15000元以上,把朝天建成全国知名、全省一流的核桃产业强区和嘉陵江上游更加美丽富饶的生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