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路边经济、劳务输出、边贸市场、以核桃为主的特色产业,繁荣的经济让转斗乡的农民走向小康之路。以黎明村为例,200多户人,上百万存款的就有50多户,50万以上的就有上百户。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川陕交界的朝天区转斗乡。“我家5亩核桃树,200多棵挂果了,今年卖干果2000多斤,收入3万多呢。”校场村八组村民王少青告诉记者,近几年他家的核桃林逐渐进入盛产期,收入是越来越高了。今年,转斗乡7万多株核桃树挂果,产核桃700余吨,收入超过2000万元,仅此一项,全乡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其实,转斗乡的农民收入不止于此。改革开放之初,路过108国道川陕交界七盘关的人们,都有这样的印象,道路两旁密密麻麻挤满了加水、补胎、修车、餐馆等店铺。由于车辆流量大,道路狭窄,一旦堵车,在长长的车龙中,穿梭的尽是卖矿泉水、鸡蛋、方便面的当地农民。仅此一项,每家年收入不下10万,转斗乡的农民就这样靠路边经济获得了第一桶金。再后来,外出打工让他们尝到了甜头,黎明村就有20多人在外当小包工头,每人带出二三十人打工,人均年收入不少于3万。200多户人的小山村,家中存款上百万的估计有50多户,50万以上的有上百户。现在转斗乡又开拓了石材业,推进七盘关国际石材城建设,发展了特色产业,随着今年朝天区重点建设“转(转斗乡)-马(马家坝乡)-文(文安乡)百里新村”,转斗乡场镇得到扩展,边贸生意显得红红火火。
【美丽】给富起来的农民一种什么生活环境,一种什么享受,一种什么追求,这是转斗乡党委政府一班人苦苦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通过实践,他们把文化建设放在第一位,打造了一个不一样的美丽边界乡镇。
从宽阔平坦的通村水泥路转入国道108线,道路两旁村落民居或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或团团簇拥、片片相连,青瓦白墙的小洋楼在冬日暖阳和清澈河水映衬下,宛如大师笔下浓淡相宜、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画。
在黎明村石灰窑(小地名)广场记者弃车步行,打造中的2公里文化长廊已初具雏形,有展示历朝历代诗人赞美蜀道的诗歌墙、雕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创意石、烽火台、栈道、步游道……处处蕴含着蜀道文化元素。
2008年以来,转斗乡紧紧抓住京昆高速建设和灾后重建机遇,在黎明村建起罗家坝、石灰窑、小阳包(小地名)三个农民聚居小区。如今,投资200多万的文化长廊又将石灰窑、罗家坝两个小区紧紧连接,形成一个新农村综合体。综合体内,栋栋楼房风貌统一,医疗卫生室、计生服务室、活动阵地、购物超市、健身场地等和“6+1”公共服务体系一应俱全,成为典型的都市村庄。
【和谐】转斗乡脚踏川陕两省,想象中应该矛盾很多,比如争水争地,比如越界跨线,比如经济纠纷,比如邻里不和等。但记者采访后的感受是,这里不仅“家”里“和”,而且“邻里”更“和”。
听说陕西有几家人因地理位置的关系,嵌入在黎明村里,记者好奇地走进了一家姓罗的家里。家里只有一位年轻的媳妇和她的孩子,通过简单摆谈,媳妇说出了这样的印象:四川这边的经济发展要好些,两边的人相处得不错,搞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顺手也帮了我们一把。我们到村里、镇上,都要通过四川过去才方便。
转斗乡不仅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会管理创新,在创建精神家园的同时,创造了一个和谐友善的生活环境。女乡长杨波介绍说,他们不仅“家”里“和”,“邻里”更“和”。乡与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组与组之间,相互走动是经常的事,文化体育活动不是你请我,就是我请你,产业发展、农技交流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司法所工作人员许又方怕记者不相信,拿出一份双方交流的规划让记者看。“堡垒引领工程”、“素质提升工程”、“和谐共创工程”、“产业富民工程”,不用详细去看,仅这些项目,就足以看出川陕两个边界乡镇群众是如胶似漆、亲如兄弟。
告别转斗乡时,恰好乡党委书记马继章接到一个电话,是陕西宁强汉源镇打来的,邀请他下周到汉源参加一个党建协调会,并说他们那里市县领导也要参加。马继章告诉记者,他得认真准备,因为他代表着四川在说话。
转斗乡渐渐离开视线,但转斗乡作为四川北大门“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代言人”印象却深深地留在了记者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