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朝天人大网 朝天政府网 朝天政协网 朝天发布 书记信箱 朝天电视台 立法联系点 在线投稿      网络举报
要闻 部门 乡镇
图片 视频 发布
工业 农业 城镇
旅游 投资 商务
民生 管理 安全
政治 生态 网信
文学 书画 音乐
体育 摄影 拍客
思想 组织 作风
制度 廉政 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政务要闻>>朝天要闻>>正文
分享到:

易明英:一心为民的“农民院长”

时间:2013年10月24日 12:51   来源:区卫生局   阅读:
 

写在前面:

  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把热血播洒在医护第一线;没有华丽的言语,却用柔弱的臂膀力挽即将倒闭的卫生院;她在朝天边远乡镇干了整整20年,把如歌的青春献给了基层,把无私的爱撒给大山百姓。她就是现任朝天区陈家乡卫生院女院长——易明英。

  20年,易明英心系群众,挥洒大爱,救人于危难。6年间,她凭借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破解陈家乡卫生院建设发展中一个又一个难题,成功跨越了乡卫生院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障碍,拉直了大家心中的问号:该院医疗服务收入年均增长率40%以上,特别是2012年,医疗服务收入首次突破100万元,由全区倒数第一一跃成为全区农村卫生战线的排头兵。

  悬壶济世,一份医者仁心赢得百姓口碑

  青林乡,一个大山深处的乡镇,这里的世界很空寂,空寂得一年难有几回喧嚣。这里,每年除夏季的吼雷能把群众震嚣外,就只有山里人过酒席的几串炮仗。当然这里也很美,山清水秀,溪水常流,清凉宜人。

  易明英原就在该乡粮站工作,工资不高但也算过得幸福。选择从医源于1988年自己分娩时,撕心裂肺的痛苦整整折磨了她一天一夜,是母子俩生的欲望战胜了死亡。1991年,一点医学知识都没有的她毅然辞职,仅凭热血和信念在广元市中医院自费学习妇产科,她靠悟性和勤恳,快速掌握了必备的知识技能;随后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993年,易明英再次踏上青林乡的土地,却走上另一条人生路,从此与山区百姓结下不解之缘。那时的农村缺医少药,危急病人不能及时转院而造成死亡的现象时有发生,当地也把生孩子称作“过鬼门关”。

  时间追溯到1998年7月的一天,易明英出诊刚回来,一杯水刚端在手上。一位赶场的群众急匆匆告诉她,一位孕妇在青林咀的路上即将分娩。易明英撂下水杯、拿上产包,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向青林咀奔去,一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她汗如雨下、口干舌燥,但不能停下一秒,她深知时间就是生命。三十多分钟后,终于看到半躺在路旁的产妇。“不要怕,医生来了。”她跑近看到,羊水破裂、婴儿已经冒头,只能就地生产。分娩的剧痛变成泪水和汗水不住滚落,易明英边安慰产妇边扫视了下周围,就近把一个山岩角落作为“产房”。“哇”的一声啼哭划破宁静的山野,孩子在夏日的阳光中诞生了。当产妇家人接走母子俩时,太阳早已不知不觉转斜了身子,拉长了她回卫生院时飘忽的影子。

  工作就这样继续,生命就这样延续。2000年8月19日,瓢泼大雨。上级领导来卫生院指导工作,正召开全体职工会议时,一位农民裹着雨水跑进会议室,“易医生,我家里的要生娃了,请你跟了我去一趟。”易明英带上产包消失在大雨中。腰深的山洪没有挡住她的去路,载她的摩托车在泥泞的山路上不知摔倒了多少回,她也不知道摔了多少跤,就这样载一段、走一段。两个多小时后,来到产妇家,她来不及抖落身上的雨水,便开始工作,直到母子平安,才跌跌滚滚踏上回去的路,回到卫生院时早已灯灭人静。

  “只要是患者需要,我都风雨无阻。”易明英就是用这样的职业精神,为边远山区孕产妇及患者送去健康。在青林乡的十二年,她成长为十里八乡的妇产科名人,青林、马家坝、转斗、文安等乡镇万余名女性群众,几乎都是她的患者。如今,她早已离开青林乡,但那里的部分群众宁愿走几十公里专程找她看病。

  灾难面前,一种责任撑起伤者和医院晴空

  “医生”,是一种责任,让她们冲锋在前;是一种使命,让她们争分夺秒;是一种希望,让她们点燃生命……

  2008年5月12日,一阵剧烈的震动,打破了易明英“怎样才能救活这所卫生院”的沉思。通迅中断、医院受损、民房倒塌……地震来得太突然,让这位刚上任18天的院长没有准备,更让连基本药物都没钱购买的陈家乡卫生院没有准备。

  剧烈震动刚过,易明英冲进严重受损的业务楼,把最值钱的设备抱到院子里时,她看到几位家在当地的医生都准备回家看望家人,她第一次大声吼道:“一个都不能走。”散漫惯了的医务人员红着脸,无赖地搬出医疗物品。

  “情况越突然,越不能乱”,易明英明白这个道理。她根据职工急救能力等情况,把6个人分成两组,一组分赴最远的松广、红坪等村组救治受伤群众;另一组迅速搭建帐篷、开展急救。从灾害发生到震后72个小时里,她几乎没有合过眼,借药品、借器械、救治伤者,全乡50多名伤患者第一时间在前沿“生命驿站”妥善救治。震后第四天,她迅速组织乡、村两级卫生防疫人员,开始对场镇、学校和居民临时安置点等重点区域进行拉网式的消杀,总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发生。

  汶川特大地震,致使该乡卫生院唯一业务楼成为D级危房,为迅速恢复卫生院的医疗业务开展,易明英奔走于各有关部门,积极争取援助资金230余万元,建起了近1000平方米的业务综合楼;争取到X光机、毁型机、B超、心电、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一批医疗设备,确保了医院能正常开展医疗业务。2009年,陈家乡卫生院在规范化建设、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均等化等方面的成效逐步显现。至2012年,病床由震前的2张增加到22张,日均接诊数量50人次以上,最多时达100余人次。

  “看病环境好、服务好、看病又不贵,是我们老百姓贴心的好医院。”2013年,随着卫生院收入的增加,易明英又闲不住了,拿出几年积攒下的十多万元,为病房和输液室安装空调、电视、太阳能热水器等附属设施,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的就医条件。
临危受命,一剂良方让卫生院起死回生

  “有房子、有人,但1—4月总收入仅2600元”,2008年4月24日,是易明英刻骨难忘的日子,她在全区赫赫有名的“烂摊子”陈家乡卫生院走马上任。以前多届院长,都未能改变“软、散、烂”的局面。

  医护人员各怀心事、周边群众冷眼旁观,如何才能扭转局面?从来就争强好胜的易明英哪能就此颓废,她沉思一周后,开出一剂“药方”:在环境简陋、人心涣散的困难面前,只有身体力行带领全院职工精诚团结、优化管理,抓住机遇在发展中寻求突破,才能拯救即将倒闭的卫生院。

  “一缕火苗可以驱赶一团黑暗,一份爱心能够唤醒一片热情。”这是易明英笔记本首页写着的一句话。她正是用自身行动,影响着每一位职工,感化着每一位乡亲。

  2008年6月6日上午9点,易明英正在巡视病人。“医生,我一天多都没尿出来,人都要憋死了,快给我想想法子吧!”看到一位污垢漆身的老人艰难地走进卫生院,几位年轻医生纷纷溜了号,只有她迎上去询问病情。一位老医生知道老人患有严重前列腺炎,劝他赶快到大医院治疗。“立刻导尿,不然就有危险。”没有导尿管,易明英就用输液器为老人导出1000多毫升体液。“女子,太难为你了!”老人浑浊的眼泪夺眶而出。在详细询问病情时,易明英才知道88岁的王学义老人,是位五保户,他没钱到大医院治疗,毅然把老人留下,输液消炎、缓解痛苦。忙碌过后,她看到老人衣衫破旧、肮脏发臭,便找来衣物亲自给换洗;没人照顾,自己上阵服侍,连上厕所都只有她帮忙。职工和群众不解地说:“那么脏的事情你也做?”她只留下一句话,如果你把他当成自己的父亲,会做得更好。

  6月9日,老人排尿仍然困难。“要想彻底解除痛苦,只有手术。”易明英向区保健院外科陈永华医生求助,免费为老人作了改道手术。23日,王学义出院时,个人应支付的医药费300多元,她二话没说,拿出工资为其支付。临走前,老人不停地说着感激的话,泪水从昏花的眼里止不住的流下,易明英怜悯、难过、委屈的泪水涌泉般直泻而下,一老一小哭作一团。之后,她带着医生的责任和对老人的牵挂,多次徒步3个多小时来到王学义老人家里,为他换药、查看恢复情况,每次都会给老人买件奶、送点好吃的东西。

  两个月后,王学义老人佝偻的身影出现在卫生院,这次他专程带着一只大公鸡来感谢救命恩人。易明英执拗不过老人的犟脾气,第一次收下了患者送来的好处。当年10月,易明英牵挂着王学义老人的冷暖,从朋友处找来几袋御寒衣物为老人送去,并把老人送的礼物换成了现金送还。

  她到任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内部人员撂挑子、下绊子,四处求情赊药品和器械、赊病床和被褥,灾后重建手续办理和建设监管,服务病人……易明英像个陀螺,整天转个不停,成为职工“铁”表率;同时,她大张旗鼓的整顿工作纪律、健全和逗硬管理制度,根据职工特长调整分工,并积极解决职工困难、改善医患关系,卫生院也一改昔日“烂”形象,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管理的正轨。

  如今,职工上班来得一天比一天早了、面对患者微笑了,前来就医的人越来越多了……该院医疗服务收入连年递增,2012年总收入突破100万元,是2007年的12.5倍。陈家乡卫生院的规范化管理,也成为全市的学习的典范。

上一条:区委组织部积极投身“创国卫”行动
下一条:朝天区“产业党建”荣获第四届全国地方新政奖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门图文
 热点新闻

广元市朝天区融媒体中心  电话:0839-8621937  邮编:628012
举报邮箱:gyctrm@126.com   举报电话:0839-8625602   
蜀ICP备13022682号-1  川公网安备51081202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