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深入麻柳乡探秘
绣女如何演绎麻柳刺绣
实习记者 袁杨 文
麻柳乡四坪村天空湛蓝,阳光从山间的树林穿过落在脸上,远处的山坡上,一个黝黑、精神的妇女向记者微笑走来。
她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绣女”张菊花。这时阳光星星点点落在她脸上,仿佛为她涂抹了一道嫣红。
这是近日记者第一次见到张菊花的情景。
“麻柳刺绣”流传于广元市朝天区境内的麻柳、鱼洞、临溪、小安等一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百姓代代相传的手工艺。
怎样绣出来?记者决定跟随张菊花实地学习一番。
记者体验:
笨手笨脚,做不了这精细的活
跟随着张菊花来到她的屋外,张菊花为记者展示着她的绣品。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刺绣,活灵活现展现在眼前。“这幅叫凤凰戏牡丹,这幅叫美女打麻将……”张菊花介绍道。她拿起还未绣完的布绣了起来,穿针引线好不熟练。
麻柳刺绣分为:架花、挑花、扎花、串花、游花、纤花、勾边、剪花八种不同的刺绣方法,其中架花是最常见的一种。张菊花手中正在绣制的就是架花绣法,它跟常见的十字绣十分相似,“数线而绣,不用底稿”,讲究配线和织法,织法上有一定的规律,单面成花,在里面顺线,不交叉顺针,里面针脚平顺、工整、基本上成直线。架花一般用于出嫁的嫁妆、枕巾、鞋垫等。
张菊花手中的绣品,由白色土布为底,配以黑色线,独特的织法使绣出的图案立体生动,栩栩如生,针线在其手中熟练的游走。激发了记者动手试试的欲望。
张菊花找来一块白色土布,说道:“要想学这刺绣,首先要学找中心,把这块白布叠成四个豆腐块,找到中心的位置起针,然后是数线,‘横着数三针,竖起三针,挑三针,隔三针’一面就成花了。”记者晕乎了,看似简单的刺绣,还有这么多规矩。拿起白布,穿了一针,打结了。
罢了,记者不好意思地将白布退回给“绣女”,唉,笨手笨脚的,看来期是做不了这番精细的活哦。
憧憬未来:
建立一个“麻柳刺绣”农家乐
麻柳刺绣传女不传男,张菊花是跟着母亲学习这门手艺的。
她很小的时候,就在自己玩的沙包、手绢上绣制,再大一点就绣枕巾等生活用品。在当地有个传统,姑娘出嫁都会带上自己的绣品作嫁妆。张菊花从屋内取出了她出嫁时一幅名叫“12凤凰”的绣品。这幅就运用了“架花、扎花、勾边”等多种工艺,所绣制品,针线详密,色彩鲜艳,组合巧妙,令人赏心悦目。
“结婚当天,来参加婚礼的人都会来看这家姑娘绣的花好不好,来评断这个姑娘能干不。”张菊花笑着说。
张菊花女儿在乡里的学校上小学,从小对刺绣很喜欢,张菊花告诉记者:“以前,麻柳刺绣没什么名气,会绣的人都出去打工了。2000年过后随着刺绣名气大了,我想让女儿好好学这个手艺,又可以吃饱饭,又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开心!”据悉,麻柳乡选出12位绣女,由政府每月补贴650元。
憧憬未来,“绣女”张菊花打算把自家院子改建成以“了解麻柳刺绣、动手做刺绣、销售麻柳刺绣”为一体的农家乐,让前来玩耍的游客都可以更全面了解“麻柳刺绣”,把麻柳刺绣这门手艺传下去。
相关链接:
2013年初,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继续启动了传统村落补充调查和推荐上报工作。经各地调查初筛、专家委员会评审,提出了拟作为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915个村落建议名单。其中广元市朝天区麻柳乡石板村列入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2013年9月,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化厅、财政厅联合行文公布四川省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广元市朝天区麻柳乡复兴、四坪、石板等村列入传统村落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