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让创新的模式兴起来,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近年来,广元市朝天区立足山区特色,以农旅融合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新路径。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昔日的“空壳村”“薄弱村”焕发新生机。

村集体经济——拾山院民宿
据统计,今年1-6月,全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含涉农社区)实现经营收入333.4万元,同比增长11%,为秦巴山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破局:唤醒沉睡资源 破解发展瓶颈
村集体经济如何更好借势发展?是朝天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农村局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
作为典型的盆周山区,朝天区曾长期受困于“山高路远、劳动力流失、信息闭塞”等难题,村集体经济一度陷入“捧着金饭碗要饭”的困境。尽管当地村民已借乡村旅游东风开办200余家农家乐、民宿,村集体却未能分享红利,资源闲置、资金投向单一等问题突出。
直面痛点,该区迅速启动“农旅融合发展助力村集体经济”专项行动,从财政资金、土地政策、税收金融等四方面出台扶持政策,同时创新激励机制——允许年纯收益5万元以上的村集体,按章程提取不超过10%的收益用于组织运行和人员激励,点燃乡村干事热情。全区124个村集体应声而动,通过建设示范产业园、打造特色民宿等举措,让沉睡的山水资源、闲置资产逐步转化为发展资本。
起势:多元模式发力 打造特色标杆
立足各村实际,朝天区探索出多元发展模式,让农旅融合落地生根。
曾家镇石烛村的蜕变颇具代表性。这个曾家山旅游环线核心村,将闲置村小改造为“石光烛影”高端民宿,年收租金3万元;整合20亩林地自主打造的森林民宿集群,开业即预订爆满,年增收超10万元。“闲房变现钱”的资产盘活模式,让集体资产焕发新生。

集体经济焕发新生之石光烛隐 (熙山和院)
两河口镇黄柏村则深耕资源开发,在驻村力量帮扶下,开发1.4公里深的“明皇洞”溶洞景观,配套五味子采摘、农耕文化展示等业态,今年已接待游客2万余人,创收近8万元。此外,通过村集体与企业、农户抱团发展的“协作共赢型”模式,形成产业链合力,让特色农产品、乡村服务融入旅游价值链。
腾飞:共享发展红利 绘就振兴画卷
集体经济的壮大,最终落脚于群众获得感的提升。朝天区建立“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劳务用工、技能培训、产品帮销等方式,让村民在产业链中分享收益。
石烛村村民孙国燕夏季在民宿务工,月收入3000余元;同村的李秋菊当凉菜师傅三年,年均收入近3万元,还能兼顾家庭。这样的例子在朝天区比比皆是。当地还开展千场技能培训,提升民宿经营、电商管理等能力,推动服务提质升级。目前,全区乡村民宿年均收入8-10万元,务工村民月均增收3000元,实现“强村”与“富民”双赢。
从资源沉睡到产业兴旺,从集体薄弱到收益倍增,朝天区以农旅融合为笔,在秦巴山区描绘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如今的朝天,不仅是天府旅游名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更成为集体经济蓬勃发展的热土,为山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冉金鹭 张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