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元市朝天区把耕地保护责任压实到村,把监管落实到田块,创建了“区级指导、镇级统筹、田长落实”的组织机构和责任体系,全力推动耕地保护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耕地保护新模式,建立了地有人种、田有人管、责有人担的耕地保护新格局。
目前,该区选任区、镇、村三级田长201名,巡查信息员1005名,每块耕地都有了“田管家”;通过下发图斑、“点对点”跟踪销号等方式督促整改,截至去年底,下发图斑686个,面积972.95亩,整改率达30.08%;设立了耕地质量监测点5个,耕地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党政同责
田长制落地见效
朝天区地处川陕甘结合部,素有“秦蜀重镇”“川北门户”之称,幅员面积16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万亩,区域内山林面积居多,山高坡陡,特殊的地理环境制约着地方经济发展。
近年来,随着城镇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土地撂荒逐年增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这给耕地保护工作带来重重困难和压力,也给田长们带来了挑战。
如何破解困局,保障粮食安全?
“成立区委书记、区长任总田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监测监管、巡查督查、激励奖惩等系列制度,制定目标任务及考核标准,并不断加大巡查督察督办力度,严格逗硬奖惩。”广元市自然资源局朝天区分局局长罗子毅介绍,该区从健全机制、全面巡查、强化整改等方面着力,多措并举推进“田长制”,守牢口粮田。
“田长制”实施以来,朝天区各乡镇根据实际划分具体地块四界网格,组织村(社区)主任、组长担任动态巡查巡田员,及时发现和制止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撂荒或“非农化”“非粮化”现象、非法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建房、建厂、建窑、挖塘、取土、挖田造湖造景、堆放固体废弃物以及排放、倾倒污染物等问题。
同时,运用科技手段,构建“卫星动态监管+无人机定期航拍+田长巡查+日常线上报告”的智慧监管体系,做到智治与人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实现精准监管、高效传递、实时整改。
权责同行
严守耕地护红线
“张大叔,砍了杂树,你这田地多周正。”近日,朝天区中子镇潜溪村村级田长吴光军像往常一样到田地各处巡逻,看到村里的张大叔正在自家的地里忙碌地劳作,喜悦之情涌上心头。这是他宣传耕地政策起到了明显的效果。“目前,村里还有20多户村民在开垦荒地呢。”
近年来,朝天区的田长们尽心尽责地守护着耕地保护红线,走村入户宣传耕地保护政策,切实将耕地保护推进到“田间地头”,压实到“神经末梢”。正是有了无数的田长们齐心协力和默默付出,朝天区的耕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耕地撂荒得到了明显控制,成效显著。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区依托土地卫片执法、耕地保护督察等专项工作,大力查处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共整治2018年以来耕地“非农化”问题10宗,面积44.53亩,原地恢复耕地面积25.44亩。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8.99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中建设高标准农田11.29万亩。
上下同心
田园焕发“新活力”
为鼓励老百姓开垦撂荒地,朝天区制定了奖补政策,治理撂荒耕地一年以上、两年以下的每亩补助150元,两年以上的每亩补助200元。
去年,中子镇积极抓住政策机遇,大力推进撂荒土地整治工作,采用“政府补助+集体开垦+大户种植+个户自愿种植”的模式,结合实际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真正打通了复垦复耕“堵点”。
一直以来,朝天区把耕地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对治理撂荒耕地出台了细化责任清单、摸清撂荒底数、分类有序治理、规范流转经营、改善耕种条件、强化政策支持、逗硬考核问责7条硬措施;通过坝坝会、悬挂宣传横幅等方式,宣传耕地保护政策,并组织各级田长持续开展动态巡查,确保“让每块耕地有专门的监护人”。
同时,以社(小组)为单位,通过摸排调查,“一户一策”制定撂荒地治理方案,采用补贴激励、就近互换、统一流转、代耕代种等多种方式,动员农户积极开展撂荒地复耕复种;按照土地利用优先顺序原则,辅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惠农补贴资金,提升农户种粮积极性,有效降低“非粮化”风险。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确保全区田长制监管、巡查、整改等各项工作得以有效落实,为守住朝天26万亩耕地红线贡献智慧和力量。”罗子毅说。(杨镇方 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