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认识他,却很少听到他的故事;许多媒体都采访他,他讲的却是别人的大爱与无私,自己的名字从未在报纸上变成铅字。如果不是笔者与他偶然相遇,如果不是好友“偷翻”他藏在枕边的日记,那尘封的记忆,那仍有余温的爱滴或将永远不为人知--他十几年如一日,在针尖上、在手术室里与500多个病人结成了生死情谊。他就是朝天区人民医院院长李勇。
一面锦旗,让他决定一辈子与传染病人生死相依
谈起初次接触病人时的情景,李勇刻骨铭心。
朝天镇明月村60多岁的邓某属肝癌晚期,他跑遍了广元地区所有医院却没有一家接收,甚至连亲属都产生了放弃的想法。1996年春,病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朝天医院,接诊的正是刚刚学成归来被分配到朝天区人民医院工作的李勇。他从乞求的眼神中看到了病人对生活的眷恋,从在医院门口痛苦的呻吟中看到了病人对生命的绝望,从亲属滚滚的泪滴中看到了悲观与无奈。
“重症病人本身就很痛苦,再不能让他们遭受精神的打击。”在同事不解的眼光中,李勇把病人留在了身边。他心里清楚:救治都是徒劳,但必须让病人看到真情和爱的存在。李勇每天在忙完工作后,都要跑到病房里看望邓某,每次来都要提上一些补品,陪他聊天,还“谎报”病情:你的病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精神要振作起来,不久就可出院抱孙子喽。每当听到这句话,病人脸上都会露出微笑:“谢谢李医生,谢谢你救了我!”虽然几经努力,最终却还是未能挽留住病人的生命,老人带着一丝微笑安详的走了。这让李勇心里很不是滋味,恨自己无回天之力,还戴上一顶“医死病人”的帽子。令李勇意想不到的是,病人亲属没有为难他,还给他送来了烫有“医德高尚”的一面锦旗。病人亲属激动地说:“作为医生你已尽力了,能够接受这样的病人已十分感激!”
也就是病人亲属的这句话,也就是这面金灿灿的锦旗,李勇下定决心,再累再难再委曲,今生今世都将与传染病人生命相依。这年,他刚满21岁。
一句遗言,让他真正明白医德是医生的最高荣誉
朝天区陈家乡的陈某,是一位在生死线上垂死挣扎了5年的肺结核重症病人,许多医院都劝他放弃治疗。1998年,在无医可投的情况下,陈某的亲属用板车把他拉到了朝天医院,背到了李勇的办公室,用下跪的方式乞求医生收治。病人只有一个要求,不管结果如何,不想在绝望中死去。
李勇在周围充满猜疑的目光中,开始了与又一位传染病人的生死之交。此时,风言风语也来了:“李大医生要做华佗在世,朝天将出现世界医学奇迹。”李勇知道,自己是创造不了医学奇迹,但自己一定要与他们不离不弃。
在陈某住院的日子里,他把病人当成了亲生父亲般的照顾。他悄悄地告诉病人亲属:“病人可能会被病魔拖垮,但家庭的大厦不能垮。”他要病人亲属回家料理家事,挣钱补贴家用,自己搬进了医院陪护在病人身边。他坚持每天给病人检查一次病情,擦洗一次身子,吩咐护士换洗一次床单被褥。然而,病魔是无情的,那年9月14日,陈某依旧带着对世间的眷恋离开人世。老人临终前留下一句遗言,吩咐家人将平时舍不得喝的一箱牛奶给李医生送去,以示感激。
学医时,李勇就谨尊师嘱“不准收病人红包”,但这次他没有拒绝,也无法拒绝。私下里,他把牛奶送给了其他病人……
一篮鸡蛋,让他明白一丝温暖可把病人生命延续
真情温暖病人,医德照亮人生。2004年冬,大滩镇68岁的马凤奎被成都某大医院诊断为食道癌晚期,医生断言他只有半年的时间。病人很绝望,亲属不甘心。马凤奎找到了已在朝天医院大巴口分院当院长的李勇,声泪俱下地乞求道:“李医生,我并不是我怕死,而是放不下这个家,儿子的终身大事还着落……”原来,马凤奎老人家庭特殊,家里只有几间土屋和一块薄田,老伴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去世,儿子年过三十还没有对象。
为了减轻就医负担,他多次跑到广元、成都向当年的老师请教。在老师的指导下,李勇结合临床经验,采取了“精神愉悦+惊喜刺激”治疗法。即:病人有什么困难,帮他解决;病人有什么愿望,帮他实现。除了正常的工作之外,他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马凤奎的家。每次去都要带上营养品,再拿出部分工资补家老人家用。同时,他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争取相关政策,帮助老人盖起了新房。2006年,老人独子也娶上了媳妇,老人精神格外振奋,用他生前的话说“感到病情好了许多”。
这让李勇颇感欣慰,他与马凤奎老人一家的关系也就更加密切了。马凤奎则按照李勇的要求,一边在家养鸡、种田,一边定期到门诊接受检查和治疗,治疗期间,李勇通过各种方式共为老人减免、节省和补贴各种费用达2万元之多。看到病情一天天稳定,老人十分激动,每次到医院,都会带上一只土鸡,提上一篮鸡蛋表示感谢。李勇知道老人的脾气,这些礼物他非收不可。收礼后,他又通过到老人家串亲等各种方式,把老人的礼物换成了一张张钞票给老人送去,每次他都这样说:“是医院根据国家政策给病人的照顾”,直到老人于2008年病世。
如今,已是朝天区人民医院院长的李勇除了在同行和患者中有口皆碑,专业技术得到更大提升,攻克完成了多项科研课题。他所带的学生也遍布朝天大小医院,绝大多数都成为了业务骨干,有的还成了科室主任、乡镇卫生院院长,可谓“桃李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