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曾家山的发展真是越来越好了,2023年我家的小店毛利收入达7万多。”2月20日,见到张应华时,他正忙着为一位游客介绍曾家山好玩好吃的,他告诉记者,根据曾家场镇规划,后边,他的店将会搬迁到更适宜的位置,预计到时收入还会增长。
今年58岁的张应华,憨厚、朴素、敦实,是曾家镇太平社区7组人,现如今在曾家镇汉王老街经营着相距不到100米的两家小店。记者发现,一家小店经营副食烟酒,为周边群众提供一些免费的便民服务;另一家小店,则为过往游客修车补胎;在一众从事旅游经营、古香古色的店铺中看起来普通而又平凡。
攀谈中,张应华打开了话匣子:“年轻的时候,因为家里贫困,为了补贴家用,没读几年书就背上行囊外出去打工了。干过工地、在餐厅当过跑腿……因为文化水平低,只能做最苦最累的活。”
在多年辗转务工的过程中,张应华也慢慢悟出一个道理:只有学得一技之长,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2006年,张应华看到一家汽修店招收学徒,便毫不犹豫地去报了名,并如愿以偿当上了汽修店的学徒,因勤学肯干,在长期的实践中他掌握了扎实的修车技术。
又是一年,张应华回老家探亲,看到年事已高的双亲、个头渐长的儿女,他下定决心要留在家乡照顾家人。起初,张应华支了个摊子帮人补胎,但微薄的收入不足以支撑全家的开销,后来和家里人一商量,便决定在补胎的摊子旁开个小食杂店。
“刚开始的时候完全不懂经营,有时候店子开一天都没人进,搞得我都有点心灰意冷了。”张应华一边擦拭着柜台,一边感慨地说道,“多亏了朝天区烟草公司的客户经理吴兴强的指导,才慢慢有了起色。”
吴兴强经常往返于曾家山与朝天,路上来回车程2小时,却不辞辛苦,大事小事都关切。“店招一定要醒目,不仅要写上便利店,还要让人知道你这里也可以补胎哈!”“这些机械零件要放到顺手的位置,电线千万不要乱接,安全才是前提哦!”……
有了吴兴强多年的跟踪指导,也随着曾家山旅游业逐步发展,张应华店里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多年的辛苦终于换来了如今甜蜜的生活,张应华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供养了两个孩子读大学。
岁月带给张应华美好的生活,也揉皱了他的脸庞。家里人经常劝张应华,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年龄也大了,把店子守好就可以了,补胎的活路就不要再干了。“现在,政府对曾家山做整体规划,未来曾家山文旅市场的发展是可以预见的,你的店子刚好是游客进山的第一站,你的看家本领又可以给游客的车子多上一重保险,曾家山少不了你这个‘张师傅’哦!” 在张应华犹豫之际,吴兴强一番话点醒了他。
“师傅,你这儿卖的有防滑链吗?我从重庆过来到曾家山赏雪,路滑没有防滑链可不敢再往前走了。”“张师傅,我这手机要没电了,能借用一下充电器吗?”“师傅,听说你是这附近的‘活地图’,我们是从成都来的驴友,曾家山有什么好玩的好看的景点吗?”……
果然,曾家山的“路”越来越平整开阔,一年四季游客络绎不绝。张应华不仅没落下传统手艺,还在吴兴强的建议下添置了很多“新玩意”,以为游客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吴经理当初很有远见,现在我这里可以修车补胎,又设置了便民服务台,还张贴了导航二维码,大家都知道我这个‘张师傅’了!”谈及此,张应华一脸自豪。
冬日的午后,阳光穿透云层洒落在“张师傅”脸上,他的笑容比冬日的暖阳更灿烂。张应华和他的小店,不仅是曾家山上的“迎客松”,扎根在故土;还是建设旅游示范镇的“先头兵”,敢为人先;相信未来,他和他的小店将一起迎接更加美好、更加红火的日子。(张敏 程诗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