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融合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朝天区两河口镇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
杨果 王讨
一步一景,流光溢彩,如梦似幻,溶洞景区内游人如织;
金鳟、虹鳟、中华鲟……一条条不同品种的高山冷水鱼在水中自在游弋;
一朵朵饱满圆润的赤松茸被采摘之后等待打包装箱发往杭州、成都、绵阳等地;
…………
这些仅是广元市朝天区两河口镇坚持农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镇多措并举,在助推村集体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奋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风景变“钱”景 旅游“火”起来
近日,笔者走进位于两河口镇大尖山村的成龙秘境溶洞,千姿百态、发育完善的喀斯特地貌映入眼帘。自7月5日正式营业以来,这里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来自绵阳市涪城区的刘女士便是其中之一,她正在与朋友进行微信视频连线,分享美好景致。“我们是从抖音上了解到这里过来避暑的,体验感很好,尤其是还有无线wifi,非常贴心。”
九三学社四川省委驻大尖山村第一书记苟亮介绍,洞内恒温12℃—16℃,平均海拔1398米,是炎炎夏日的天然“大空调”。目前已勘察长度为3.8公里,面积2万余平方米。他说,“我们还安装了20多个摄像头,方便随时了解洞内情况。”据了解,截至目前,该景点累计接待游客12000余人次,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7.5万元。
位于黄柏村的明皇洞溶洞同样人气爆棚。置身洞内,笔者感受到沁人心脾的凉意。村党支部书记谢定有说,今年“五一”开园,目前收入1万余元。“周末人流量多,日均四五百人次。我们去年5月至10月,收入约10万元,留足一部分发展资金之后,全村1120多名股民参与了分红。”
据了解,该镇通过中省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支持了两个溶洞各150万元,用于完善基础设施、灯光提升、沿途美化等。此外,还加大营销力度,线上线下相结合,定期进行地面推广,并与美团、高德地图等进行合作,通过页面推荐、地图标记等方式,持续提升知名度,让旅游“火”起来。
特色养殖 产业“热”起来
正午时分,笔者来到位于该镇两河村的高山冷水鱼养殖示范带核心区,映莲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齐俳在给鱼儿喂饲料,“每天需要喂3次。”他笑呵呵地说。
韩齐俳告诉笔者,他今年将给村集体经济交纳租金近14000元。冷水鱼适宜栖息在1-18℃天然纯净水域,被称为水中“活化石”,这里现有3000多尾6000多斤冷水特种鱼。“我们会检查水温,一旦温度超过18℃,就会立即进行降温处理,并使用增氧机,加强水的流动性。”他用手指向不远处的几根白色水管,清澈的山泉水正汩汩流淌,“水质很好。我每年2至5月会花费5万元左右从眉山购买1万尾鱼苗,目前年产值可达10万元,每年支付村民工资1.5万元。”
近年来,两河村利用高山冷水山泉,采取“长藤结瓜”“依沟而建”的养殖模式,将该基地打造成为集养殖、科普、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川北最大高山冷水鱼养殖基地。目前,示范带核心区已建成冷水鱼池、观赏鱼池、钓鱼池等约12000平方米。
由于名气愈来愈大,冷水鱼养殖逐渐变成“热”产业,被销售给曾家山片区的500余家农家乐,让他们拥有了地道的食材。旁边的伊梦居农家乐负责人杨志德介绍:冷水鱼富含丰富的氨基酸,营养价值高,备受消费者青睐。“我们现捞现杀,每年要购买1000多斤鱼,不断推出麻辣鱼、花椒鱼、泰安鱼等菜式,经常让远道而来的游客赞不绝口。”杨志德自豪地说。
林下生“金” 经济“活”起来
大尖山村作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近年来,创新发展林下经济,采用“集体经济+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成立专合社2个,流转林地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赤松茸20余亩,实现年收入30余万元,带领周边群众28户人均增收4500余元。种植赤松茸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村民提供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朝天区鸳鸯池竹叶专业合作社赤松茸种植大户杨开智说道:“每年4至7月是采收旺季,现在你们看到的地里这些赤松茸已经很少了。政府有关部门曾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对我们进行技术指导,目前赤松茸种植基地亩产4000斤左右,年产值10万元,市场行情还是比较好。”
种植、采摘、打包……大尖山村1组村民李玉明向笔者介绍起自己的主要工作内容,“我58岁了,不想再出去打工,平时从家里骑摩托车三四分钟就到了,还能平均每天收入120元,非常感谢党委政府,让我们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苟亮介绍说:“这里的海拔和气候适宜赤松茸的生长,去年11月,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为我们村协调捐赠了5亩菌种辅料。最近我们在和一个成都的公司谈合作,帮助大家更好地解决技术和销路问题,今年准备扩大种植面积到60亩。”
下一步,该镇将持续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首要工作来抓,探索实行“平台公司投资+村集体参股+专业化运营”共建模式,积极推进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在有效整合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基础上,探索构建村、企业新的分配机制,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