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能帮我和大熊猫拍个合影吗?”10月5日,在北京展览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四川展区,观众张女士向讲解员杨丽求助。自9月27日展览开幕以来,类似的求助杨丽已遇到了很多次。
“张女士是四川人,由于疫情等原因,在北京工作的她已经快两年没回四川了,很想念家乡。”杨丽介绍,“她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看到大熊猫,看到四川展区,就像回到了家乡。’”
尽管“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目前只接待提前预约的团体游客,但每天观众量依旧突破7000人次。“我们也会进一步做好准备,等到展览面向公众开放个人预约参观后,向全国观众更好地介绍四川。”四川展区工作人员说。
很自豪的四川老乡
引发张女士“合影打卡”的大熊猫,仿照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基地的两只大熊猫制作,栩栩如生。它们是四川展区6个模型、117幅图片、4部视频、1套沙盘、3件文物、2个场景以及52件(套)实物、2个互动展项中的一部分。这些展品,立体呈现了新时代治蜀兴川的硕果。
和杨丽有着类似经历的,还有讲解员夏芸。“尤其是在国庆假期,不时会遇到在京工作的四川老乡。”夏芸回忆起这几天自己捕捉到的这样一幅画面:一位中年男士默默地站在四川展区,一直注视着宜宾长江之畔的图片。“那种专注让人不忍打扰。后来,我才知道他的家乡在宜宾,多年前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北京工作。”夏芸说,包括这位观众在内,很多在京工作的四川人,来到四川展区,眼神里都会写满自豪感。
一些观众在观展时会突然讲起四川话,一位在央企工作的成都籍女士就是这样。她告诉记者,这次来“老家的展厅”,主要任务就是帮孩子拍大熊猫的照片。“大熊猫不仅是四川的一张名片,也是我们这些游子的一种思念。孩子虽然出生在北京,但很喜欢大熊猫,或许这也是一种‘基因’。”
“过去10年,四川经济总量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在全国排位稳居第六。”夏芸说,“一位来自交通系统的四川专家听到这些数据后,那种自豪,溢于言表。”一位来自高校的观众还对展区工作人员说,“虽然人在北京,但我们也是家乡的一部分,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也是我们的责任。”
很认真的学生观众
10月5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文章《感悟伟大成就 汲取奋进力量》中这样写道——“跟随讲解员的讲解,观众们一个展区一个展区地参观……在四川展区,观众近距离观看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头像。”记者在现场也了解到,不少观众因人民日报的“推荐”,特意前来寻找三星堆的文物珍品,并通过展览进一步了解新时代的四川面貌。
“其实,这场展览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检验。”夏芸说,除了在京工作的四川老乡,令她印象深刻的还有不少学生观众。“他们知识面涉猎的广度和深度,都出乎我的意料。”比如,讲解中提到拥有“四川基因”的“华龙一号”时,不少学生会问:“华龙一号”是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那么第一代、第二代是什么?叫什么名字?讲到位于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有学生问,它和贵州的“天眼”都在观测宇宙,它们有什么不同?讲到推动我国燃机实现跨越发展的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时,有学生问,它是用什么材料、什么工艺铸造的?
“这些学生观众,有的是和家长一起来的初中生、高中生,有的是来自清华、北大的学生。他们勇于提问、敢于提问,甚至有些问题超出了我们的准备。”在夏芸眼中,这些学生很认真,“不仅在认真地看展览,也在真诚地了解四川。”
为了不让一些提出“冷门问题”的学生留下遗憾,四川展区工作人员特意留下了他们的联系方式,在对问题进行准确了解后,一一给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