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产业作为文安乡的主导产业,近年来,该乡党委政府下狠功夫、谋实举措,不断巩固和提升园区效益,实现了蚕桑产业的稳步发展。
发动群众,着力在“引”字上做文章。一是坚持典型示范引领发展。注重发挥养蚕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重点培育了赵金福、解占福等一批养蚕大户,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切实带动农户发展。二是坚持政策扶持引导发展。通过“一事一议”,在村级行政运行经费中拿出部分资金对蚕农进行补助,并将补助标准由5元/公斤提高到了7元/公斤,增强了农民养蚕植桑的积极性。三是坚持引进业主带动发展。分别成立和引进了“金达蚕业合作社”、“安林辉蚕业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合作社+农户”产业经营模式,吸引并带动农户发展。目前,全乡共有165户村民从事养蚕产业,其中有60户建有独立的标准化蚕房;专业合作社还建有智能化小蚕共育示范车间、鲜茧烘烤车间和蚕茧收储仓库。
突出重点,着力在“实”字上做文章。一是做实园区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以来,通过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完成沟渠治理5.1公里,硬化公路3公里,建步游道3.2公里,土地整理300亩。二是切实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完成了园区内观景平台、蚕桑文化广场、蚕博馆、“朝天蚕桑赋”文化墙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并对农户房屋及居住环境进行了配套打造,园区内配套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三是扎实开展桑树综合管护。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全力做好桑树的修枝养型、施肥刷干等管护工作,乡蚕茧站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切实帮助蚕农做好蚕桑管理。目前,全乡桑树栽植面积2000余亩,整体管护情况较好。
创新驱动,着力在“优”字上做文章。一是优化发展模式。采用“桑—菜”、“桑—药”、“桑—禽”等桑园套作、套养模式,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把零星分散、闲置的桑树资源逐渐向养蚕大户、家庭农场主聚集,积极鼓励“桑粮”、“桑禽”立体发展,推广“桑、蚕、粪、沼、菜”等种养循环模式,实现桑园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化。二是创新发展技术。2015年,从南充首次引进彩蚕新品种20张,并试养成功,蚕桑养殖技术取得突破性进步;桑枝平菇、桑枝香菇、桑枝木耳等桑枝食用菌培植技术逐渐成熟,产量也相对稳定。三是跟踪优质服务。以合作社为依托,积极联动区蚕业局、乡蚕茧站、乡农业站等区、乡两级部门,切实加强对蚕农产前免费提供蚕种蚕具、产中技术跟踪到位、产后统一回收销售的“一条龙”服务。目前,全年可养蚕5季,养蚕800余张,产茧600余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