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朝天人大网 朝天政府网 朝天政协网 朝天政法 微朝天 书记信箱 朝天电视台 建言献策 在线投稿
要闻 部门 乡镇
图片 视频 发布
工业 农业 城镇
旅游 投资 商务
民生 管理 安全
政治 生态 网信
文学 书画 音乐
体育 摄影 拍客
思想 组织 作风
制度 廉政 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政务要闻>>中国要闻>>正文
分享到:

“犇”向新的春天——“NEW”年感“牛”气

时间:2021年02月18日 08:20   来源:新华网   阅读:

新华社记者

庚子鼠去,辛丑牛来,新的春天“犇”腾而至。

工厂车间里,机器的轰鸣,传递春的律动;大街小巷中,火红的色彩,洋溢春的欢歌。平凡岗位上,无数人的坚守,守护春的温暖;田间地头处,勤劳的身影,点缀春的风景。

一元欣复始,万象喜更新。牛年开年,我们深入祖国大江南北,全方位感受满满的牛气……

听,新春的声音

   

在中汽(天津)汽车装备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在进行零件集成作业(2月14日摄)。新华社发(孙凡越摄)

春节里,你听到最多的是什么?祝福声?还是欢笑声?

在中国汽车工业工程有限公司天津静海制造基地,回荡的是“滋……”“嗡……”的交响曲。

“滋滋”声中,技工王玉亮熟练操作着焊接设备,正对一台用于电动汽车智能化生产的AGV小车进行加工。

   

在中汽(天津)汽车装备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在操作叉车(2月14日摄)。新华社发(孙凡越摄)

大年初二开始,王玉亮就和其他300多名职工一起,投入到新年的紧张生产中,“企业订单多,就得加班加点赶”。

不久前,中汽工程在与其他国际企业竞争中,赢得了美德两家电动汽车装配生产线订单。

“这个订单许多国外企业都不敢接,只有一个半月时间。”中汽(天津)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晓林说。

2020年受疫情影响,这家企业一度按下“暂停键”。3月“重启”后,公司迎头赶上,当年合同额位居全球同行业第二。

这一牛势延续到牛年。“今年订单排到11月份了。”焊接车间主任翟超一脸自豪。

订单纷至沓来,源自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

   

在中汽(天津)汽车装备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在用机器加工零件(2月14日摄)。新华社发(孙凡越摄)

春节期间,记者走访各地,从国企到民企,从跨国公司到小微企业,从传统制造业到高新企业,越来越热闹的机器声,“奏响”我国经济的强劲旋律。

2020年,我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GDP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

“过去一年,我们扛住了疫情、洪涝等各种挑战,交出了一份极不平凡的答卷。中国了不起,中国未来会更牛!”王晓林说。

看,新春的色彩

   

2月9日,“北京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阳在书桌前剪纸,喜迎新春(视频截图)。新华社发

送走实“鼠”不易的一年,喜庆的红色,热闹登场。

从年前到年后,徐阳手中的剪刀一直在“舞”动。作为“北京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把红火的日子剪进了窗花。

今年,剪得最多的、卖得最多的都是牛。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

   

2月9日,“北京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阳在书桌前剪纸,喜迎新春(视频截图)。新华社发

“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我们有很多关于牛的美好寓意和精神标识,大家憧憬我们的国家劲如三牛,我们的日子牛气冲天!”徐阳说。

在他看来,剪纸热销的背后,除了寄托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有越来越富裕的人们对传统文化日益浓厚的热情。

从辘轳井打水到小康剪影,从土房窑洞到嫦娥探月,从毛驴拉碾到飞驰高铁……小小的剪纸,记录着时代的巨大变迁。

“国家强盛,人民富裕,文化自信,曾经失落的传统手艺又飞入寻常百姓家。”69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凤翔木版年画传承人邰立平感慨地说。

今年春节,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联合多个新媒体平台,推出系列网上非遗过大年活动,点燃了春节文化市场的热情。包括剪纸在内,我国与春节、元宵节相关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已有200多项。

在数字化技术的加持、跨国贸易合作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漂洋过海,让世界看见了“中国之美”。

闻,新春的气息

 

在黑龙江省新冠肺炎救治中心,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赵鸣雁在佩戴医用隔离面罩(2月1日摄)。新华社发

见到赵鸣雁时,她正在黑龙江省新冠肺炎救治中心忙碌。

今年春节,这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是在消毒水味弥漫的病房中度过的。

回首庚子,无数人以生命赴生命,用挚爱护苍生,用逆行、坚守、担当甚至是牺牲,书写了众志成城的抗疫史诗。

“记得救治中心第一次启用时,我们131名女性全报了名。”赵鸣雁说,“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戴着三层手套,6个小时下来,几乎虚脱。”

在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前线。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

这场战斗还在继续。全球疫情仍在肆虐,国内尚有零星散发。这个春节,为了疫情防控大局,无数人选择了就地过年,很多平凡岗位的人选择了坚守,以涓滴之力共汇抗击疫情的磅礴伟力。

寒冬总会过去,暖春总会到来。“战疫中凝聚成的伟大抗疫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强大力量。”哈医大一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姜宏佺,这个春节同样坚守在一线。

感,新春的温度

   

这是1月28日在广东湛江拍摄的耕作画面(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年味正浓,广东省台山市广海镇的田间地头又忙碌起来。

大年初三一早,种粮大户冯承志开工了。通水源、起田埂……一天下来平整了100多亩土地。大年初六,300多亩稻田备耕工作已完成。

人勤春来早。广东各地,春耕如火如荼。

南雄市,17.58万亩早稻、11.38万亩花生、3.92万亩蔬菜,正陆续播种;

湛江市,甘蔗地里处处闪现着忙碌的身影,耕地、播种、施肥、覆膜、管护;

阳江市,春播意向面积134.2万亩,早稻、蔬菜、花生、油茶、火龙果,品类丰富多样……

如今的春耕备耕中,各种农业“黑科技”纷纷亮相。无人机播种等,正成为“新农人”必备的技能。

“从育苗场流水线般的育苗开始,有大型机械平整田地、插秧机插秧、无人机植保等。”冯承志说,现在水稻种植基本实现机械化,20多天后300多亩水稻就可以插秧了。

品,新春的味道

 

胡振在四川仁寿的家中展示家人为他准备的年货,他准备带这些到贵州去(2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大年初四,胡振开始整理行囊。

大包小裹装的是香肠、腊肉、花生……带着满满当当“家的味道”,他又踏上奋斗的行程。

37岁的胡振老家在四川仁寿。他从烹饪学校毕业后就一直在外打拼,从学徒干到总厨,最近正在贵州帮助筹建一家星级酒店。

“回家是团聚的亲情,出门是梦想的打拼,都是幸福的味道。”胡振说。

四川仁寿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有40多万人在外务工。假期还没过完,许多人像胡振一样陆续踏上返城的旅途。

   

周茂勤在四川仁寿的家中展示家人做的香肠和自家养的土鸭,他准备将这些带到西藏那曲去(2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这几天,返回仁寿过年的周茂勤两口子也出了门。2007年开始,周茂勤和妻子便在西藏那曲做小生意。

“家里正是用钱的时候,要早点去赚钱,等孩子毕业工作了,就回老家。”出门前,周茂勤对记者说的话,更像是对孩子和老人的承诺。

 

周茂勤(右)与家人在四川仁寿的家中收拾准备带到西藏那曲去的食物(2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春回大地,风景正好。

“一分打拼一分收获,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周茂勤说。(执笔记者:刘元旭、王井怀;参与记者:闫睿、李雄鹰、胡旭、张漫子、蔡馨逸)

上一条:发扬“牛”的精神,习近平这些话很深刻
下一条:习近平主持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门图文
 热点新闻

广元市朝天区融媒体中心  电话:0839-8621937  邮编:628012
举报邮箱:gyctrm@126.com   举报电话:0839-8625602   
蜀ICP备13022682号-1  川公网安备51081202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