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成都8月27日电(记者 陈曦 王凤运)八月凉山,艳阳如春,悠扬的月琴与苍凉的山风,唱和着小叶丹与刘伯承彝海结盟的壮丽诗篇。
大小凉山彝区群众再迎喜讯:继2014年实施彝区“十项扶贫工程”后,四川又推出7个方面17条具体措施,推进彝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攻坚。
不只是大小凉山彝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和高原藏区,都是四川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过去两年,四川瞄准“四大片区”,着力推动区域扶贫攻坚与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750万减少到497.65万,贫困发生率从11.5%下降到7.7%。
交出漂亮成绩单的,不仅仅是扶贫开发。
----围绕建设美丽四川的目标,四川生态文明建设一路加码提速,一道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正有序建成;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正在进一步形成。
----今年上半年,四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300.1亿元,同比增长8.0%。经济数据不仅与全国“缓中趋稳、稳中有好”的走势一致,且GDP增速等多项指标跑赢全国。
----立足于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点的农村改革新路子,广袤的天府沃土上,一幅幅“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画卷徐徐展开。
……
十八大以来,四川确立了“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扎实办好扶贫、生态、转型、三农“四件事”,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
扶贫:
聚力精准扶贫,让老乡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再过两三天,全村彝家新寨即可建设完工,最多两个星期,90户村民就能搬进新家了!”8月10日,凉山州雷波县渡口乡鹿角湾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大伦正在房顶上忙着盖琉璃瓦。忙碌间歇,他望着即将建成的彝家新寨,幸福和满足溢于言表,“鹿角湾的变化,得益于四川彝区‘十项扶贫工程’的启动。”
原来,鹿角湾是远近闻名的极贫村,村里1/3是贫困户,2/3的房屋漏风漏雨或是危房。类似这样的极贫村,是四川大小凉山彝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高原藏区四大连片特困地区的真实写照。
四川大小凉山崎岖的山路改建成了畅通的油路。
在人口和幅员面积分别位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五位的四川,四大连片特困地区的面积占了全省70%以上,到2012年底还有750万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逾1/13。贫困,是四川实现全面小康必跨之“栏”,必补之“短板”。
为拉长贫困这根“最短板”,2013年5月,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首次把“加大扶贫开发攻坚力度,推进贫困地区跨越发展”单独列入全省八项重点任务之一。
如何推进贫困地区跨越发展?四川提出:贯彻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实现后发追赶,着力推动区域扶贫攻坚与精准扶贫到村到户。
仅两年时间,四川交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750万减少到497.65万,贫困发生率从11.5%下降到7.7%。
幸福不只是数字,更是鲜活的故事。
受益于藏区“六大民生工程”,凉山州木里县辍学学生偏初,读完“9+3”免费职教,当上了一汽大众车间班长;《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的实施,让乐山市马边县下溪镇珍珠桥村贫困户罗汉阿机有望在今年甩掉“穷帽”,过上好日子;广元市利州区为贫困户“私人定制”特色产业脱贫方案,龙潭乡贫困户张子奎一家五口人每年能增收1万元;阿坝州汶川县草坡乡足湾村445人整体搬至水磨镇,住进了风情藏寨,并靠人均2平方米的商铺吃上了“旅游饭”……
小康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在交出扶贫开发高分答卷的基础上,2015年,四川将脱贫致富的关键节拍踩得更准,步履迈得更为坚定:7月8日至9日召开的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以全会形式单独部署扶贫开发,开创了三个“史上首次”。
第一个“首次”:会前,38位省级领导、50位厅级干部及112位市级领导奔赴160个县市区展开扶贫开发工作督查调研。这种规模的督查调研,不仅在四川历史上要排第一,在全国也是首开先河。
第二个“首次”:以省委全会形式,专题研究扶贫攻坚,并作出《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为四川首次、全国未有先例。
第三个“首次”:此次全会第一次大会首次以电视电话会方式扩大开到市县一级,参会人数达18500多人,牢牢抓住了县级这个扶贫攻坚的主体。
对于新阶段四川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征程,省委十届六次全会进行了再次明确:按照“五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要求,确保全省每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万左右,到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实现乡乡有标准中心校、有达标卫生院、有便民服务中心,村村有硬化路、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宽带网,户户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让贫困地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原标题:四川:扎实办好“四件事” 谱写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