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朝天人大网 朝天政府网 朝天政协网 朝天发布 书记信箱 朝天电视台 立法联系点 在线投稿      网络举报
要闻 部门 乡镇
图片 视频 发布
工业 农业 城镇
旅游 投资 商务
民生 管理 安全
政治 生态 网信
文学 书画 音乐
体育 摄影 拍客
思想 组织 作风
制度 廉政 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政务要闻>>朝天要闻>>正文
分享到:

“老”蚕桑迸发“新”活力

时间:2021年07月12日 16:46   来源:区委宣传部   阅读:

四川在线消息(张敏 记者 杨鸿波)盛夏七月,大山里的广元朝天区水磨沟镇菜坝河村蚕桑产业示范基地,一片片密植桑林随风起伏,一垄垄一行行,如碧浪般美丽翻涌。

桑树不高,却枝叶葱茏,每一片叶子都肥美多汁,绿得精神。58岁的菜坝河村群众杨长珍穿梭在桑树间,快速地采摘桑叶,手脚麻利的她,一天可采摘桑叶500多斤,日工资达一百多元。十多分钟后,这些新鲜的桑叶,在经过杀菌、剪切后,被均匀地铺洒在蚕床上,成为了蚕宝宝们的美味佳肴。

“若得一季蚕,可抵半年粮。”据了解,菜坝河村平均海拔900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气温适宜,是发展桑蚕产业不可多得的“宝地”,种桑养蚕历史可追溯到30年之久,但基本上都是以农户零星养殖、自产自销为主,规模小且不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如何才能让“老”蚕桑产业迸发出“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2018年,经过多方考察研究,菜坝河村把蚕桑产业确定为村级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引进优质合作社——金达专业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流转撂荒山地200亩,规模化种植生态密植桑树20万株,建设标准化蚕房600平方米,探索生态发展与产业富民有机结合的新路子并成效初显。

步入蚕房,从下往上一排排整齐摆放的蚕床上,密密麻麻的爬满了白白胖胖的蚕宝宝,屏住呼吸仔细聆听,依稀能听到蚕宝宝集体吃桑叶的沙沙声。今年50岁的徐曾保,负责蚕房日常管理和技术指导,拥有20多年养蚕经历的他,说起养蚕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第一批夏蚕共培育蚕种120多克,目前已达五龄蚕,再精心培育一星期左右即可摘茧出售,预计可采摘优质鲜茧1000余斤,产值2万余元。”

“每年养六季蚕,待2023年桑树进入盛产期,年可养蚕600张,产茧2万余公斤,实现产值近百万元。”徐曾保介绍,合作社每年按比例向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红利分配,2020年,全村人均分红达108元。除此之外,合作社还带动附近30多名留守劳动力常年在基地务工,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如今,在朝天区连绵的大山里,撂荒山地摇身变成“桑田”,广大群众致富增收的梦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据介绍,蚕桑产业是朝天区五大农业特色产业之一,2020年,该区蚕桑产业覆盖全区8个镇20个村1万余农户,标准化桑园达3万亩,养蚕17000万张、产茧13000担,“桑、蚕、茧、丝”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业已形成,年各类综合产值达1.2亿元。朝天区作为广元唯一一个省级蚕桑标准化建设示范县区,被省农业厅纳入全省30个蚕桑产业发展重点县区之列。

上一条:成都朝天商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下一条:张骏调研朝阳路垮塌情况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门图文
 热点新闻

广元市朝天区融媒体中心  电话:0839-8621937  邮编:628012
举报邮箱:gyctrm@126.com   举报电话:0839-8625602   
蜀ICP备13022682号-1  川公网安备51081202000021